首页>城市>宁德
标题图
周宁玛坑乡:一叶兴一业 茶香富山乡
2025-11-24 09:35 闽东日报

玛坑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航拍图    席国胜 摄

初冬时节,走进玛坑乡现代生态茶园里,一垄垄青绿从山脚盘旋而上,层层叠叠、纵横交错的漫山茶树,散发着醉人的茶香,茶农们穿梭忙碌着管护茶园。

玛坑乡是周宁县主产茶区之一,拥有茶园面积1.8万亩,人均拥有茶园面积1.3亩,是周宁县人均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该乡90%以上农户依靠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致富。

依托万亩连片的茶园资源,近年来,玛坑乡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延伸茶产业链,全乡初步形成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旅游融合的发展格局。新业态、新模式正让“老茶乡”焕发新生机。

联手干,抱团“钱景”旺

“玛坑乡现有梅占、金牡丹、福鼎大毫、金观音、小菜茶、铁观音、白芽奇兰、安吉白茶、福云六号等茶叶品种,年生产干茶10.5万担,茶产业产值1.5亿元以上。”玛坑乡乡长郑定国介绍,产业基础虽实,但以原料茶、低端茶为主,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和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的挑战。

为破解传统茶业经营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玛坑乡采取创新举措,推动首章、灵凤山、升阳、芹太坵等相邻村落成立玛坑乡茶叶专业联合社和周宁县首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联村党委”,抱团做大茶叶产业。

依托“联村党委”,玛坑乡聚合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实行茶产业统销统购,推动茶叶标准化生产,建成茶叶加工共享车间,打造“生产—包装—销售”全链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40万元。

玛坑乡统战委员、武装部长张宇翔算了一笔账:单体合作社规模偏小、实力偏弱,茶青往往以每公斤14元的价格被收购,合作社的联合极大提高了市场话语权、定价权和竞争力,向社员的统一收购价格可达20元,再由联合社统一出售,价格可达到24元,每公斤可增收6元至10元。

不仅如此,玛坑乡还积极回引在外能人返乡创办颂峰茶业,通过“企业+合作社+茶农”模式,指导茶农种植生态茶叶,回收不合格农药,收购茶农茶青,解决茶农后顾之忧。

“我们的茶青大部分来自周边合作社和茶农的订单交售,今年已生产毛茶400多吨,预计全年将生产毛茶600吨。”颂峰茶业负责人汤赞发说,通过这种模式,颂峰茶业不仅稳定了原料来源,更关键的是为茶农打通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真正实现了“种得好”也“卖得好”。

“茶园+”,融合“业态”多

在周宁县玛坑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里,茶畦画出一道道齐整流畅的线条,百米摄影长廊依山而建,美丽茶园风景尽收眼底,道路停车坪、公厕、旅游步道一应俱全。

玛坑乡构建茶田多元场景,结合当地特色,推出“春赏樱茶雅集、夏享农趣体验、秋品文旅盛宴、冬暖围炉时光”四季主题线路,推动茶旅单一业态向“全时多元”蝶变。

“这里不仅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还可以零距离接触茶树和新鲜茶叶,感受品茶的乐趣,太惬意了。”来自福安的游客陈宝玉说。

玛坑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正是茶旅融合的生动体现。该乡以获评首批省三星级乡村自驾游线路为契机,以茶为针、旅游为线,通过穿针引线,把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茶乡之旅”生态观光旅游品牌。

随着该乡多条道路建设提速,芹太坵老区基点村的“红色茶文化”、升阳村的“观光茶文化”、灵凤山村的“民俗茶文化”、首章村的“禅茶文化”相互融合,一条条茶旅融合的旅游线路初步形成。

“我们正在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事体验、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型茶旅目的地。”郑定国说。

为持续释放茶园经济效益,玛坑乡积极探索“茶园+”复合种植模式,在茶园中套种樱花等观赏花木,并试点推广经济类作物间作,实现“一地多收、景效双赢”。

走进玛坑乡灵凤山村,一片崭新的茶园映入眼帘。这片占地30亩的新茶园,巧妙地采用了经济作物的套种方式。茶园中,福鼎大毫、金牡丹等优质茶叶品种茁壮成长,在茶苗的空隙间,乌饭树也生机勃勃。

“这样的布局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为我们带来了双份的收入。预计三年后,这片茶园年收入将高达十多万元。”玛坑乡灵凤山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林春杰欣喜地说。

“云”上卖,科技“添”茶香

更热闹的景象在“云端”。乘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玛坑茶叶变成了拉动人气的“流量密码”。

“我们的茶青全部来自闽东高山茶叶产区,做出来的茶叶汤色明亮,滋味鲜爽!”在玛坑乡紫竹村,村民陈银芳正举着手机为“网友”推介茶叶。伴随着她接地气的讲解,直播间不断涌入新观众。

2024年,陈银芳以茶叶为切入点,通过拍摄茶园景色和茶叶制作过程,借助“不见面、线连线、屏对屏”的线上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直播+”优势,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谈及返乡创业初衷,陈银芳表示,家人的“茶背景”是引子,对茶文化、周宁高山云雾茶的浓厚兴趣是动力。“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周宁,尝到我们家乡这一杯自然好茶。”

“口感清新,茶香悠长,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茶叶的自然和纯净”“品质好,口感不错,入口鲜爽,品相很好”……在陈银芳的抖音店铺中,好评率达100%。据她介绍,产品主要销往北京、湖北、黑龙江等地。展望未来,她计划进一步补充茶叶产品,扩大规模,持续拓展市场。

屏幕这端,订单仍在持续增长;而屏幕那端,茶园里的变革也在同步发生。

走进玛坑乡首章村,高高矗立的摄像头、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和虫情监测系统散布在茶园中间,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和记录茶叶的生长情况。

首章村借助科技力量助力产品品质提升,通过引入5G智慧茶园系统,推行“一品一码”可追溯管理,为种植决策、茶园植保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不断助推首章茶叶品牌迈上新台阶。

“以前种茶全靠经验全靠跑,现在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可以根据收集的数据更科学地进行茶园管护,实现增产增收。”首章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清说。

有了这些茶园“新管家”,不仅提升了茶园的“智”,更保障了茶园的“质”。如今,首章村的茶产业正朝着智能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稳步迈进,全村建成现代生态茶园1200亩,年产干茶5000担,产值达400余万元。□ 郑文敏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