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温和的阳光洒在坦洋村层层茶山上,一派绿意盎然。山下,村委楼会议室里,一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会正在举行,大坦洋片区党建联合体召集人罗小芳与村干部共同学习全会精神,大家不时互相交流探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坦洋村要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凝聚共富合力,激活发展活力。”罗小芳表示。
2024年,福安市创新“跨村联建”模式,以坦洋村为核心,联合周边6个村成立“大坦洋”片区乡村振兴联合体,打破壁垒,整合发展。如今,大坦洋片区茶园面积达2.1万亩。2024年,茶叶总产量3186.57吨,人均可支配收入2.66万元,村财收入总计514.53万元,一幅“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画卷在闽东茶山铺展。
联农带农是实现产业兴旺与农民富裕的关键,而茶叶加工小微园正是坦洋村完善这一机制的重要载体。走进坦洋村茶叶加工小微园,福安市善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正锦正在制茶车间里忙碌,车间里弥漫着茶叶的清香。“以前自己家的作坊场地小,产量有限。搬进小微园后,生产环境改善了,设备一应俱全,不仅茶叶的品质提高不少,产量也翻了一番。”林正锦高兴地说。
入驻后,林正锦逐渐扩大茶厂的生产规模,开始以“承包制”与茶农开展合作。茶农按照标准管理茶园,企业承担管理茶园费用并保价收购,茶农告别了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收入也更加稳定。如今,茶叶加工小微园已有4家茶企入驻。今年早春茶季,每家茶企平均增加了2500公斤的茶青加工量,让茶农从种茶到售茶有了保障。
联农带农,不仅带富了茶农,也吸引越来越多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走在坦洋村,宁时光“库迪村咖”、福茶馆、非遗文创工坊等新业态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体验;“遇见坦洋”新式茶饮店内,以坦洋工夫红茶为基底制作的奶茶、柠檬红茶、融合啤酒风味的“啤啤茶”等新式茶饮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大坦洋·闽东造物”项目运营中心,一批追逐梦想的青年深挖坦洋工夫红茶文化,探索现代美学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让茶文化焕发新活力。
业兴民富最终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民生上。大坦洋片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走村入户,倾听群众诉求,回应民生关切。在党员的推动下,茶园机耕路修缮、生态茶园建设、孝老食堂运营、茶厂扩建等80余件民生实事逐一落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在走访期间,我们了解到SC认证问题困扰着许多小微茶企。为此,我们主动对接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协助茶企申请SC认证,帮助茶企开拓销售渠道。”罗小芳说。
沃野之上,新程已启。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今日的坦洋,正以“片区抱团”为笔,“联农带农”为墨,在闽东大地上绘就共富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