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柿子红。走进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仿佛步入一幅流动的油画:青石板路蜿蜒伸展,黄墙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一株株老柿树挂满红彤彤的果实,如千盏小灯笼点亮古村。游客身着汉服拍照打卡,创客在咖啡馆里碰撞灵感,美术生支起画板专注写生……
这座曾濒临整村拆除的古村落,如今正因一颗红柿而活过来、火起来。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来四坪写生,这几年明显感觉到村子越来越美、设施越来越完善,民宿也多了好几家。”来自泉州一美术院校的大三学生林霜一边给画中的柿子上色一边说道。四坪村独特的古厝风貌与秋日柿景,已成为众多艺术院校青睐的户外课堂。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屏南四坪赏柿攻略”频频刷屏。不少网友晒出在雨廊下捧着鲜柿自拍、在古墙前与红柿合影的照片,并热情推荐:“秋天一定要来四坪村,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在四坪村,柿子不仅是风景,更是可触可感的乡村生活符号。诚信长廊上,村民摆摊售卖新鲜柿子与手工柿饼;文创商店里,柿子化身钥匙扣、抱枕、帆布包等特色文创产品,让游客“把秋天带回家”。
时间倒回2016年,四坪村空心化严重,仅剩10余人留守,被戏称为“十八老汉护古村”,一度被列入整村拆除复垦名单。
转机出现在2017年启动的“文创复兴古村”行动。当地把握“最美诗意古村”定位,坚持“修旧如故”原则,系统修缮活化濒危老屋,保留原始肌理与历史风貌。同时,创新推行片区党委领办的“农村管家”模式,引入专业物业公司提供保洁、水电维修等精细化服务,让古村既有“颜值”,更有“质感”。
真正让四坪村“火出圈”的,是那红彤彤的柿子。2023年仲秋,在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提议下,经龙潭片区党委协调,熙岭乡政府出资3万元,流转核心区村民的柿子树,将其统一打造为景观资源,供游客观赏、拍照、认养,并延伸开发“我在屏南有喜柿”系列文创产品。
“花小钱办大事了!当时租赁花了不到3万元,换来如今的人山人海。”四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家如回忆道。这一举措不仅让柿子从传统农产品升级为文旅IP,更实现了“三产带一产”的融合发展。游客因柿而来,餐饮、住宿、手工艺销售随之兴旺,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如今的四坪村,不仅是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更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69岁的余牡丹曾在福州打工多年,如今返乡在诚信长廊摆摊卖柿子。“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村里玩,最多一天卖了2000多元!”她笑着吆喝:“吃柿子喽!好‘柿’连连呢!”质朴的乡音里,满是丰收的喜悦与归乡的幸福。
与此同时,乡村两级投入30余万元整修雨廊、升级摊位,吸引外出村民返乡创业就业。年轻人纷纷回流,在古村开起西餐厅、陶艺工坊、精酿啤酒坊等,做生意的同时享受乡村慢生活。四坪村,正从一个传统村落演变为充满活力的“创业村”。
2024年,四坪村全年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1700元跃升至3.1万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四坪村的蝶变并非孤例。
在屏南县,以柿为媒、以文塑旅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多点开花。不远处的龙潭村,依托百年柿林与古民居交相辉映的景观,打造“柿外桃源”主题民宿集群,每逢秋日便一房难求;乾头村则借力柿饼传统工艺,推出非遗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参与晾晒、揉捏、风干全过程,把“舌尖上的乡愁”转化为增收新路径。如今,一条串联四坪、龙潭、乾头等村落的“红柿文旅走廊”正在屏南县悄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