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残驿站”建设是否成功,最终体现在实际成效上,是否解决了残疾人“急难愁盼”的问题。古田县“爱心助残驿站”深受广大残疾人欢迎,很重要一点,是挑选好服务人员,让热心残疾人事业、办事公道正派、有感召力的村干部、老党员、回乡退伍军人、大学生成为驿站负责人。同时,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从解决残疾人吃饭问题入手,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政府采购,为残疾人开展上门康复服务;组织乡村联络员,根据不同村文化特色,通过晚会、快板、闽剧等方式,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毋庸讳言,古田县“爱心助残驿站”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部分“爱心助残驿站”运营困难,虽然有省、市、县补助资金和入驻人员交纳的伙食费,所在村仍然要补贴部分资金,由于一些村集体收入薄弱,造成运营维持困难;有的“爱心助残驿站”康复器材实用性不强,各类活动功能室配备不齐全,部分村只满足于解决残疾人就餐及配备一些基本康复器材,残疾人渴望的文体活动室、手工室、就业培训室等相对缺乏。
建设好“爱心助残驿站”,事关关爱残疾人事业。这项工作越是临近末端,往往难度越大,越需要在“真”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首先,要加大“爱心助残驿站”推广力度,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推动驿站建设。其次,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根据村产业特色和残疾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同时,要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效,指导第三方机构根据残疾人身心状况开展个性化康复服务;要深入开展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村),引导扶持不同村根据文化传承和残疾人特长,开展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