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果树管护关键期,在屏南县代溪镇代溪村的各个果园里,技术服务队队员的身影穿梭其间,剪枝、喷药、指导水肥管理,一派忙碌景象。
“为确保李树在秋季能积累充足的养分,以备来年更丰硕的果实,我们必须精准做好枝条修剪、病虫害防治和水肥调控等工作。”代溪村党支部副书记、技术服务队队员、种植大户陈宁朝手持修枝剪,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讲解管护要点。作为土生土长的代溪人,他既懂种植技术,又知农户需求,他的实操教学总能说到果农心坎里。
代溪村地形类似盆地,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缓,560米的海拔搭配年均1770毫米的降水量、136天左右的年雨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水果产业也顺理成章成为村里的“甜蜜支柱”。然而,过去一段时间,传统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品质失衡、上市期与市场错配”等问题,制约着这一“甜蜜产业”的升级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党建引领是关键。2021年,代溪村党支部主动破局,一方面走访对接科技特派员,汲取专业技术力量;另一方面联动村内种植大户,汇聚实践经验,牵头组建起8人的“科技特派员+村干部+种植大户”的技术服务队伍。
从此,“科技力量”真正扎根田间地头——剪枝疏果时手把手教,病虫害防治期面对面讲,从花期追肥到膨果补肥,全程跟进解决种植难题;针对果农学习时间零散的问题,又推出“农兄弟”结对帮扶和“田间课堂+线上答疑”模式,让技术服务随时在线、不“打烊”。
如今,技术赋能的成效日益凸显:代溪村已累计培育20余名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果农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陈桂守便是其中之一。“以前靠老经验种植果树,果子好坏全看天。现在有服务队指导,芙蓉李品质上去了,家庭年收入比以前增了近三成!”他笑着算起增收账。
可新的烦恼又随之而来:果子产量高了、品质好了,怎么才能卖得更远、卖个好价钱?2024年,借着屏南县电商发展的东风,代溪村提出“传统产业+数字技术”升级思路,并主动找到代溪镇恩洋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林德,希望借助他在电商领域积累的成熟经验,为村里的水果打通一条新的销售渠道。
“刚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拿着手机怎么能卖出果子。”代溪村党支部书记陈细弟回忆,直到张林德一口“屏南味”的普通话带着果农走上直播间,一边展示果园实景,一边分享种植故事,首场直播销售额就超出预期,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从此,代溪村的油柰、黄金柰等特色水果通过直播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累计销售超20万件,单场最高销售额达3万元。
为了让“好果子”对接“大市场”,代溪村还积极链接外部资源,邀请屏南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田小宇开展跨区域联动,策划系列“村播助农行动”。这一行动,不仅带动该村233户农户售出农产品13961单、销售额29万元,更辐射带动周边村庄,让菌菇、茶叶、笋干等特色产品搭上“电商快车”,一起“出山”闯市场。
“以前靠经验种果,现在靠技术提质、靠直播卖货,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陈桂守的感慨,道出了代溪村产业发展的变迁。
而在代溪镇,这样的产业振兴故事还有很多:北墘村深挖酒文化底蕴,以传统黄酒酿造为核心,串联起酒坊体验、民俗展演等,走出酒旅融合新路子;玉洋村依托千亩桃园,打造“美丽经济”,既聚了人气,更鼓了村民腰包;善溪村把黄酒搬进直播间,让乡土佳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走进更多消费者家中……
代溪镇一个个村庄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发展方向,以特色产业为笔,正共同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闽东日报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