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与会代表走进福鼎赤溪、柏洋两村。从村民的笑容与村庄的巨变中,大家看到了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印证。
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殷切嘱托要“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福建牢记嘱托,奋发作为,“十四五”期间,全省29个民族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300万元。
铸牢主心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在赤溪村,村党总支书记吴贻国的介绍道出了关键。
该村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创新“晨巡晚议日结”机制,使党组织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引擎”和凝聚人心的“主心骨”。
不远处的“大柏洋”片区,则以党建联建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通过联席会议、强村公司等载体,变“一村独强”为“村村共富”。
两个村庄,两种风貌,却传递着同一个鲜明的信号——在民族乡村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凝聚各族群众、实现长治久安与蓬勃发展的定盘星。
在赤溪村,党支部建在产业上,细分出农业、旅游等专班,让党员先锋作用渗透到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视线转向“大柏洋”片区。曾经“一村独强”的柏洋村,如何带动周边四个村共同发展?答案依然是党建引领下的治理创新。由乡党委副书记牵头、各村书记轮值的片区党建联建联席会议,打破了村庄间的行政壁垒。他们定期会商,不仅共同破解假日停车难等问题,更通过组建“强村公司”,实施“红色代办”等服务,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合力。
当前,全省健全党建联合体38个,已实施6轮挂钩帮扶,实现19个民族乡、571个民族村(居)帮扶全覆盖。福建,正通过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精准有效的帮扶机制,确保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激活“动力源”
产业兴旺,是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走进柏洋村的“强村公司”,一幅依托特色资源、推动产业深度融合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展现了福建民族地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生动实践。
赤溪村,昔日穷乡僻壤,如今茶香四溢。村党总支引导村民将全村茶园进行标准化管理,打造“幸福赤溪”茶叶品牌,白茶产业综合产值显著提升。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大柏洋”片区的协同作战。片区联合体立足各村资源禀赋,精准打造了渔井的滨海民宿集群、瑞云的畲族特色村寨、东稼的茶韵村庄和青湾的滨海风情园,形成“畲乡风情 渔村听涛”示范带。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亿元,生动诠释了“共享”理念。
“一村一片”的探索,背后是全省持之以恒的战略引导与政策支持。
福建始终立足民族乡村特色资源,持续加大对白茶、黄栀子、畲药、海上养殖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技术培训、龙头带动,形成“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模式。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尤为关键,“民族同心贷”“闽台合作产业项目”等支持民族乡村发展超百亿元,惠及数万少数民族群众,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赤溪的“以茶兴业”到柏洋的“片区共融”,再到全省的产业布局,福建民族地区的发展路径,并非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遵循市场规律,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激活民族地区内生动力,为各族群众提供了稳定增收渠道,最终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提升幸福感
福建民族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化。
在赤溪村,昔日的贫困已成为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文化自信与获得感。村里建起了民族文化展示交流中心,畲歌队、舞龙队等文艺队伍活跃其间,“四月四”凤凰节、丰收节等特色活动年年举办,村民钟丽眉感叹“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同样,在“大柏洋”片区,联合体推行“大型活动一起办、日常活动轮流办”,统筹举办瑞云“四月八”歌会等品牌活动,不仅促进了村际交流,更让畲族文化在共建共享中焕发新的生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氛围。
绘制这一幕幕温馨图景的,正是福建持续而系统的投入与制度保障。
“十四五”期间,全省每年安排大量财政资金用于非遗项目保护与传统村落风貌提升,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建成多个民族文化大舞台和传习所。
更重要的是,福建将改善民生作为凝聚人心的基石,全力补齐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通过持续实施“造福工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确保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民族乡村群众。全省民族乡、村已全部实现“六通”,教育、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福鼎市更是建设了首个规模领先的村级医院。
这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与共享相同步的路径,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切实抓好民生保障”的具体体现,为民族地区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指明了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