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树下打卡 刘岩生 摄 |
▲四坪古民居 柳明格 摄 |
▲四坪秋韵 刘岩生 摄 |
▲檐上喜“柿” 刘岩生 摄 |
金秋时节,踏入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数百年的时光韵味与秋日盛景撞了个满怀。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前行,层层叠叠的明清古厝依山而建,黄墙黛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马头高墙间,一株株柿树枝繁叶茂,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像一盏盏悬挂的“小灯笼”,将古村浸染成温暖的油画,一步一景皆成诗画。
很难想象这个诗意盎然的古村落,曾面临整村拆除复垦的抉择。2017年,该村启动文创复兴古村行动,以“最美诗意古村”为定位,开启了“空间美、意境美、生态美”三合一的发展之路,对濒危老屋进行系统性修缮活化,严格遵循“修旧如故”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了村庄原始风貌。同时,探索片区党委领办“农村管家”服务模式,引入专业物业公司承接保洁、水电维修等服务,让乡村管理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如今的四坪村,错落有致的古厝与现代服务设施无缝衔接,既守住了乡愁根脉,又满足了现代生活需求。
漫步村中,“意境美”的巧思无处不在。引活水穿村而过,庭院角落、闲置空地被精心打造成花艺景观,古墙黛瓦与潺潺流水、灼灼柿果构成和谐画卷。曾经沉寂的古村,如今聚集了18家艺术空间,陶艺馆、面包坊、啤酒坊、天文馆错落分布,破旧老屋活化为民宿餐馆,让古朴与现代在此共生共荣。
穿汉服的姑娘在柿树下取景,创客们在咖啡馆里碰撞灵感,游人们沿着雨廊赏景休憩,清脆的笑声与枝头鸟鸣交织,为古村注入鲜活生机,也使来自福州的游客李先生感到欣喜:“第一次来四坪村,感觉像走进了画里。不仅风景美,更有一种让人慢下来的生活气息,红彤彤的柿子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喜庆和温暖,我们拍了很多照片,准备发个朋友圈好好推荐一下!”
农旅融合的深度实践,更让四坪村的“生态美”转化为发展动能。2020年,温铁军教授团队入驻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启动“云村民”计划,首创“购米包地”模式认领撂荒地,打造“食光梯田”特色IP,衍生出“稻田+摄影”“稻田+研学”等多元业态。全国首个大食物馆的建成,让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
这份美好,也如枝头柿子般自然生长、串联成景。2023年,熙岭乡政府出资流转村民的柿子树,将其打造为景观供游客观赏、拍照与认养,并延伸开发文创产品。此举以不足3万元的租赁成本,成功吸引大量游客,让淡季变旺季,使四坪村的柿子产业由传统农业升级为多元业态,实现“三产带一产”,并通过“我在屏南有喜柿”等活动提升产品附加值。
同时,乡村两级投入30余万元整修雨廊、升级摊位,吸引村民回归经营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有效促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发展与村民共富。柿子成熟季,村民们将鲜柿、柿饼沿街售卖,“吃柿子喽!好‘柿’连连呢!”的吆喝声里,藏着丰收的喜悦与质朴的热情。
如今的四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24年,全村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旅游创收超5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1700元跃升至3.1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到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一张张名片见证着古村的蝶变。
夜色渐浓时,古村的暖黄灯火逐户亮起,枝头红柿裹着残霞轻晃,每一颗柿子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每一栋古厝,都诉说着振兴的故事。四坪村以柿为媒、以古为基、以旅兴村,在青山绿水间走出了一条兼具颜值与内涵的乡村振兴之路,让这座千年古村在秋日的红柿映衬下,绽放出愈发迷人的光彩。
□ 记者 茹捷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