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与宁德》文集首发式
清风拂过百年古树,月光为陆游塑像镀上一层银辉。10月18日夜,宁德蕉城南漈公园举办陆游诞辰900周年纪念活动。台下,学者、学子、市民静坐;台上,主持人一句“山海蕉城,诗韵流长”,揭开了跨越900年的文心之约。
宁德是陆游的“初仕地”——800多年前,诗人由此开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阔人生。纪念活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位南宋爱国诗人的精神,在新时代续写篇章?
“这部书,是陆游与宁德的情缘证言。”《陆游与宁德》主编、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欧明俊手抚新书封面,感慨万千。当晚,文集首发式成为活动焦点。
书中考证,陆游任宁德主簿期间,于当地留下深刻印记。他主持修缮城隍庙,写下《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举荐孝廉陈嗣光,立坊旌表;更与县尉朱景参诗酒唱和,结下深厚情谊。这些史料,被学者称为“南宋基层治理的生动切片”。
洞天夜话,一梦千年。“白鹤峰前试吏时,尉曹诗酒乐新知……”舞台上,演员化身陆游,吟诵诗句,再现诗人与同僚擘蚝饮酒的场景。这场演出以沉浸式戏剧带领观众重回南宋,博得阵阵喝彩。
诗会选址于南漈公园,亦暗含历史逻辑。陆游诗中多次提及的“白鹤峰”“霍童溪”,正是宁德山水。学者指出,《访僧支提寺》中“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之句,既抒发了对知音的渴望,也暗喻宁德山水对其诗风的滋养。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赴任宁德主簿,在此沉淀下爱国思想的基石。在《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中,他提出“礼不必皆出于古,求之义而称”,主张礼制应随俗而变;《出县》《还县》等诗,则记录了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的足迹。
更令人动容的是陆游的“宁德记忆”。47年后,他仍怀念与朱景参“小槽红酒,晚香丹荔”的北岭之游,甚至梦到“同在峬村折荔枝”的场景。学者认为,这种“选择性回忆”是陆游将宁德视为精神净土的一种表现。
如何让陆游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宁德的选择是“活化传承”,“让诗魂‘活’在街巷间”。
规划中的陆游文化公园、宋韵街区,将诗词意境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景观;陆游诗作编入乡土教材,中小学开展“陆游诗词大会”;开发“陆游足迹”旅游线路,打造蛎蛎、荔枝等“放翁诗中的美食”品牌。
“千古男儿一放翁”,其精神何以跨越时空?或许正因他不仅是诗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份家国情怀的象征。今日宁德,以文润城、以文化人,正让陆游的诗魂在山海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