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阳光下,走进福鼎市山前街道梅溪村旧村改造项目现场,只见一派火热朝天的施工景象。塔吊高耸、车辆穿梭,工人正紧锣密鼓地作业。“多栋楼房已拔地而起,安置房6号楼的桩基施工正加速推进。”梅溪村党支部书记许其通几乎每天都会来工地,跟进工程进度。他欣慰地说:“眼看乡亲们就要搬进新房,我心里特别激动。”
为什么要搬?许其通耐心解释,该片区为桐山溪河口整治工程实施后因高程差所形成的低洼地带,每年汛期常遭水淹,部分房屋年久失修,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多年来,村民改造意愿迫切,呼声不断。
为回应沉甸甸的民生期盼,2010年,梅溪村成立了旧村改造项目建设小组,陆续开展规划与申报。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群众诉求多元,尽管各方付出了诸多努力,项目推进却一度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转机出现在2021年12月。在福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山前街道重启梅溪村旧村改造工作,并于2022年4月成立工作专班以破竹之势全面启动安征迁工作。街道、村两级干部迈开步子、沉到一线,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再上门。”许其通说,干部主动帮助群众解决潮音岛开发期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河道养殖补偿以及协调子女入学、为低保户申请生活补贴等实际问题,用耐心纾解心结,以诚意换取理解。
细致的工作渐渐融化“坚冰”。仅用半年时间,截至2022年10月,近90%群众签约拆迁协议。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原套房加榴房安置方案不符合城市规划并更改为土地收储带方案出让政府回购安置,原签订安置补偿协议作废,须重新签订,群众对此不理解不支持。同时,一些群众提出其他顾虑:临时租房经济压力大,补偿标准是否还有上调空间,原河道养殖户也担心转行后再就业困难……旧村改造工作一度停滞。
重新优化补偿方案、争取租房补贴、拓展就业渠道……直面难题,山前街道积极回应,在最短时间内进一步完善安置补偿方案,经批复后于2024年春节后再次向群众公布。同时抽调骨干、集中力量,补充调整强有力工作专班,全力冲刺安征迁新征程。“一定要把政策讲透讲细,把群众诉求化解到位,取得群众理解支持。”山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庄志韧说。
不懈努力终见显著成效。今年4月,福鼎市首个旧城改造成功案例——梅溪村改造工程(江樾宸庐项目)正式开工。站在展板前,庄志韧向记者介绍道:“该项目共涉及188榴房屋、697人口,总占地37.9亩,拆除房屋约21700平方米。历经近三年的集中攻坚,这一延续二十余年的改造愿景终于成为现实。”
住上新房只是起点,生活品质如何真正提升?
面对记者疑问,山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宣传委员谢冰带记者驱车前往百胜村的一处高坡。登高远望,景象令人眼前一亮:近处,连排新楼整齐矗立,道路宽阔整洁;远处,现代化医院、学校、口袋公园与繁华商超错落有致,共同构筑起舒适便捷的高品质生活圈。
很难想象,这片充满现代气息的百胜新区由棚户区和滩涂地改造而来。“今年初起,百胜村民已陆续迁入新居。”谢冰介绍,“过去,这里公共服务缺失,基础设施滞后。眼下,村民不仅居住空间宽敞,生活也更便捷、环境更优美。”
从梅溪旧村的攻坚克难到百胜新区的精彩蝶变,山前街道的城市更新画卷清晰展开。如今的山前,配套日益完善,产业活力涌动,治理效能凸显,烟火气愈发浓郁——社区服务中心提供便民服务,健身广场上居民晨练晚舞,美食街渐趋繁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依托新时代“堡垒工程”,数字化赋能网格化管理升级,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足马力生产的繁忙景象,正描绘着一个宜居宜业“幸福城”的生动图景。
这一切变化,正沿着“一城两带三区”的规划蓝图稳步推进。山前街道党工委书记耿世昌介绍,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一城两带三区”目标笃定前行,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改善旧城人居环境,有序推进老旧小区设施更新;通过“优布局+出实招”加快新城建设,持续提升街道“颜值”与“内涵”;通过“强服务+促转型”着力助企纾困、激发活力,为商务区注入强劲动能。
夕阳西下,记者在返程前再次驻足梅溪村工地。不远处,几位村民站在规划图前有说有笑,眼中满是期待。炊烟袅袅升起,与轰鸣的塔吊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家园焕新的动人篇章——这里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的憧憬。(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