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霞浦县松城街道涌山村,村民谢进瑞正在自家农家乐灶台前,颠勺翻炒着本地笋干烧肉,手机里还弹出外地游客的订餐信息。
过去,谢进瑞一直在外打工,赚的不多,一年还只能回家一趟。“现在农家乐旺季一天能接四五桌,加上保洁工作、卖自家种的茶叶,一年能挣15万!”谢进瑞擦了擦额头的汗,笑容里满是踏实。
改变的契机,始于涌山村主动把“守着不用”的生态资源“唤醒”,建起研学基地、玲珑度假屋,推出森林康养、民俗体验线路,涌山村变成了游客青睐的“打卡地”。“仅研学基地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 51万元,还带动200多名村民就地就业。”涌山村村干部林凌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
村民的“好日子”,村集体的“增收账”,正是霞浦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活注脚。近年来,霞浦县依托山海资源禀赋,以产业协同、文旅融合、党建引领为抓手,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在念好新时代“山海经”、下好“城乡一盘棋”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霞浦特色的城乡融合之路。
靠海吃海
闯出发展“特色路”
霞浦是福建海岸线最长的县城。眼下,渔民们迎来了大黄鱼的捕捞旺季。
作为“中国大黄鱼之乡”,今年霞浦县大黄鱼年产量预计达 12万吨,年产值30亿元,这一“黄金鱼”产业,正借助城乡资源联动,实现从“海上渔排”到“全国餐桌”的跨越。
大黄鱼能“游”得更远,离不开物流的助力。走进位于霞浦县经济开发区的京东智慧物流产业园,一辆辆装满海产品的冷链运输车,井然有序地从这里排队开出。
让海产品“出村进城”,乡村振兴“脉动”更有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霞浦越来越多的海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产业园内的直播间里,“赶海父子” 张序剑正对着镜头热情介绍:“我们的大黄鱼都处理干净了,买回去直接烹饪就行,点击购物车就能下单!”
如今在霞浦,有近10万人投身海洋电商与相关产业,城市的技术、资金与乡村的海产品资源深度绑定,一条“海产增收、城乡共赢”的产业链愈发坚固。
霞浦县拥有海洋鱼类700多种、滩涂生物300多种,是国内海鲜产品最丰富的县份,享有“千鲜之城”美誉,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中国海带苗之乡”和“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
近年来,霞浦发展的步子愈发坚定——向海图强,壮大现代渔业,大力发展海带、紫菜、海参、鲍鱼等特色养殖,通过提质增效,水产品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总产量连续稳定增长。
于此同时,京东智慧物流产业园还引入8家全国性快递公司,将快递价格降至全省最低,实现“48小时送达全国”,既保障了海鲜新鲜度,又让渔民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
文旅融合
乡村迸发新活力
霞浦,绵长的海岸线、变幻万千的滩涂,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摄影游客到此观光创作,也让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假期房源早就订满了,客人都想住在这里看滩涂日落!”在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画本里”民宿经营者陈卫东指着窗外的山海景致介绍。
陈卫东被霞浦美景吸引,在此过上了边经营边“半退休”的生活,他家民宿的浓郁文艺气息深受游客青睐。
三沙镇古桶村曾以紫菜养殖和内海捕捞为主业,如今乘着全域旅游东风,依托“光影1号”滨海观光道规划,以“古桶藏幽”为主题进行微景观改造,保留石厝风貌的同时,打造文创空间、观景平台,发展起“摄影+民宿”产业。
“暑期客流量特别多,我们目前正在做漆画美学空间的提升,让传统技艺能够结合在游客当中,让他们得到体验。”陈卫东说。
古桶村的蜕变在霞浦并非个例。近年来,霞浦县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三沙东壁、牙城梅花、长春闾峡等一批沿海精品民宿群,成为该县全域旅游的发展载体、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曾经靠海吃海、静卧一隅的一个个小渔村,靠着精品民宿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子。
目前,霞浦全县共有各类乡村民宿400多家,房间数近6000间,精品民宿近50家,年接待游客量近130万人次,年营业额近4亿元,获评“中国最值得投资民宿区域”,拾间海民宿获评福建省第一家国家甲级旅游民宿。
文旅融合的发展,让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霞浦县接待游客720.56万人次,同比增长23.8%,实现旅游总收入74.22亿元,同比增长 22.7%。
今年以来,霞浦县以“中国观日地标”花竹村和“醉美日落”东壁村为中心,盘活串联古桶、小皓等村资源,探索“乡村旅游+摄影、民宿、文体”新路径,全力打造“光影1号‘千万工程’示范线”。
党建联建
谱写发展“共富曲”
近日,记者来到霞浦县东山村,只见国道G228线蜿蜒而过,具有浓郁畲乡风情的墙画引人入胜,村民围坐在幸福广场闲话家常。
“以前住的是茅草房,下山买东西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现在搬进了新房,村里还建了畲族文化展示区,生活也变好了。现在我一个月大概挣六七千元。”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村民钟伏德说。
东山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大多都居住在茅草房里,以耕种薄田、砍竹挖菜度日。
东山村的蜕变始于“党建联建”模式的创新。该村联合二坑、三坪等村成立东山中心村党委,推行“1+3+N”机制,将分散的紫菜养殖、高山茶产业串联成链。村书记牵头创办淳盛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模式传授养殖技术,带动450人就业。
“东山中心村以党建为引领,盘活2000多亩闲置山地用于种茶,并引进新白茶品种,茶叶产量实现提升。同时,将冷链仓储中心租给企业,每年获得38万元租金,通过对联建村进行分红,让发展成果惠及村民。”三沙镇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钟祖钦介绍。
如今的东山村旧貌换新颜,不仅建成了畲歌楼、幸福之路展示馆,还依托“四下基层”实践基地,累计接待考察团队280批次、1.2万人次,成为城乡人才互动的“活课堂”。2024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万元,村财收入53.8万元,走出了一条畲汉共融的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