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老照片,是以回忆为墨,岁月为笔写下的日记。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着一段充满喜怒哀乐的故事。对于82岁的黄细妹老人来说亦是如此。虽然数次搬家,但那本早已泛黄的相册始终跟随着她。
1942年,黄细妹出生在马来西亚北部一个普通华人家庭。听母亲讲述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故事,是黄细妹印象最为深刻的童年记忆。
海的那边的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年幼的黄细妹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种子。
多年盼望终于化为现实。1953年,在轮船的汽笛声中,她随母亲登上了归国的轮船。
太平洋的波涛轻轻摇晃着船身。经过多日航行,在冬季暖阳中,她和母亲走下甲板,踏上了那名为“中国”的土地。在那张归国第三天拍摄的留念照上,她们一家面带微笑,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憧憬。
在广州简单休整后,母亲带着她和兄弟姐妹来到福建漳州常山华侨农场。在那里她度过了青葱岁月。河里捞鱼、田间飞奔成了她难忘的童年记忆。
1957年,黄细妹光荣入伍了。那一年,闺蜜来到她部队驻地——福州看望她。两人特地来到照相馆拍照留念。在那张颇具年代感的照片上,她军装笔挺、笑颜如花。
入伍没多久,从小被街坊四邻戏称为“水中鱼”的她,就被部队吸纳入游泳队,并通过层层选拔,代表福州军区参加全军运动会。最终,她拿下了全军100米蛙泳第五名的好成绩。
至今,她还妥善保存着参赛时的那件印有“福建部队14号”的泳衣。
几年后,黄细妹光荣退伍。回到漳州后,她与相爱多年的同学喜结连理。同样从马来西亚远渡重洋,同样对运动和文艺的热爱,让两颗心紧紧相连。结婚照上,两人偎依一起,挑起的嘴角溢出满满的幸福。
在夫妻俩相濡以沫中,时光飞逝。1970年,全家人拍下了一张全家福。但与之前有所不同,合照的背景已不再是种着烤烟、香蕉、香茅草的常山华侨农场,而变为东湖塘华侨农场的四层小楼。
1964年,响应支援东湖塘围垦建设的号召,她和丈夫奔赴宁德,将根深深扎在了东侨这片面朝大海的希望之地。
做事实在、性格爽朗的她被分配到了东湖塘农场供销社,一干就是30多年。在台前柜后的忙碌中,她见证了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参加工作时,一包白糖要拆分成小包,按份售卖。“那时候买啥都要票,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油、白糖、盐每月都限量供应,大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黄细妹回忆。
但随着农场从万亩滩涂“寸草不生”变为“鱼米之乡”,供销社的货品也丰富了起来,鱼肉菜蛋不再是啥稀罕物。
带来的变化不只是日渐丰富的物资供给,还有居住环境的改变。
刚到农场时,黄细妹一家人挤在一间低矮的石头屋内。居住条件虽然简陋,但却温馨。黄细妹至今记得梅雨时节,屋外雨水落在低矮的屋顶上“哗哗”作响,而屋内丈夫拨动着吉他琴弦,弹唱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当时间迈入20世纪70年代,农场逐渐建起了一批三四层的石头小楼。黄细妹一家也搬进了新居。
这是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套房,不仅有了两个房间,厨房、客厅也是一应俱全,全家很是欢喜。在这,黄细妹守望着日升日落,看着垂髫的儿女长大成人。岁月变迁中,她渐渐老去,陪着她迈入暮年的还有这栋饱经沧桑的小楼。
2003年,为了改善侨民的居住环境,侨居造福工程“华侨新村”破土动工。那段时间,黄细妹一有空就会来到工地看上两眼。虽然,小区还在建设中,但在她心中,未来家的轮廓已经日渐成形。
终于,2006年,一家人搬离了居住近30年的小楼,住进了设施齐全的小区。那天,黄细妹的大儿子拍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颇具年代感的石头楼,另一张则是华侨新村大门前一家人幸福的合影。
第二年春节,远在香港打拼的二儿子回国探亲。100平方米宽敞亮堂的新居,让一家三口蜗居在香港30平方米公寓的二儿子很是羡慕。“给我留个房间,老了我要回宁德养老。”二儿子开着玩笑。
时光飞逝,数十年一晃而过。如今,82岁的黄细妹早已告别了她喜爱的游泳、篮球、羽毛球等运动,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家中。只要天气晴好,她总会坐在窗前翻翻相册。温暖的阳光洒下,相册中是一辈人跌宕起伏的人生长剧,窗台外则是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回忆和现实在这一刻交织出别样的美好。(闽东日报记者 茹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