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宁德
标题图
闽东“有戏”:古韵新声里的守正创新
2025-09-14 10:46 福建日报

红色主题平讲戏《九家保》在家门口上演,吸引一众戏迷。李郁 摄

初秋,闽东夜晚的风中已能感到一丝凉意,伴随着锣鼓声止,屏南县龙潭村,为期40天的第一期夏日惠民演出划上句号。“每天下午、晚上各一场戏,高频的演出,身体还真有些吃不消。”年逾花甲的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团长陈官购直言,但借着假期龙潭村旅游旺季,让游客一睹四平戏风采,他累并快乐着。

“一方水土育一方戏。”宁德,戏曲文化悠久,剧种众多、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北路戏、细腻婉转的越剧、平白如讲话的平讲戏……绿水青山间,戏曲如同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在时代土壤里努力扎根、抽枝、绽放。如今,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中,唱响属于自己的时代新声,绽放着“闽东之光”。

古韵新声:乡音里的时代回响

“今得早早去占个头排位置。”吃过晚饭,福安市民郑火强拎上小板凳,急匆匆往人民广场赶。作为一名资深戏迷,家门口的平讲戏表演,他场场不落,风雨无阻。

“平讲戏用福安本地方言演,听着亲切、带劲。”郑火强道出了无数老戏迷的心声。作为福安市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平讲戏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其唱词和对白都使用地方方言,唱腔多融合民歌俚曲、道腔释乐,诙谐灵动,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郑火强抵达时,许多老朋友已早早等候在此,“全家福安•艺起唱”音乐活动点里三层外三层,人声鼎沸。不远处,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团长袁石明望着这热闹场景,思绪飘回往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跟随福安闽剧团下乡演出,村里舞台周边也像现在这般人山人海,锣鼓一响,脚板就痒。”

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载,平讲戏全盛时,演职人员有54人,能演73本戏,戏路通达闽东北、浙南等地。然而,受体制改革、外来剧种冲击、城镇化进程等多重因素影响,曾经这响彻闽东的乡音仅剩零星回响。

复兴之路,始于2005年,当时福安将平讲戏设为闽剧团专演戏种。复兴第一步,福安将目光瞄准国家级非遗立项。“散养”了数百年的平讲戏传承多靠口传心授,曲谱和剧本寥寥无几。“平讲戏具体‘长什么样’,我们无从得知。”袁石明坦言,他们辗转戏研机构、遍访资深戏曲专家、邀请老艺人回归舞台,逐个演、逐个唱……历时8年,一点一滴将散落的记忆拼凑复原。终于,2014年,平讲戏成功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福安平讲戏一波三折的“非遗路”折射闽东诸多地方戏种的生存之困。城镇化进程加快,民间戏曲生存土壤不断缩小,福安平讲戏在闽东戏曲舞台上“缺席”了近半个世纪,24个曲调失传;寿宁北路戏剧团举步维艰,演员们纷纷卸下戏装,自谋出路;红极一时的福鼎提线木偶剧团因演出锐减,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穷则思变,各地开始探索破题之道。屏南成立“屏南县地方戏曲研究办公室”、组建传习所、传承协会,全力守护民间戏曲;福鼎推动闽浙边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展开合作,以五年制大专委培托起戏曲“新希望”;寿宁投入1000万元改造寿宁县影剧院,建成全国首个以北路戏命名的专业剧院——北路戏剧院;福安市建立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传习基地、市老年大学平讲戏艺术培训基地、坂中中心小学等6个基地,让平讲戏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七点整。灯光渐暗,伴随着几声犬吠,好戏开场。

“大哥……”

“跟你们讲过多少次了,我们现在是国民政府的部队,不能再叫大哥,要叫我司令……”

乡音古韵中,取材于福安松罗乡南溪村九户群众以性命、财产具保,营救闽东特委领导人的平讲戏《九家保》,在演员们精湛演技和质朴唱腔演绎下,完美呈现人物情感,也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

90来分钟的演出,郑火强全神贯注,动情处,不禁湿了眼眶。

“观众坐得住,说明我们的剧目排练得成功。”在袁石明看来,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其独特“个性”,在挖掘保护中,就是要找准“个性”,不断放大,才能在众多戏曲中葆有特色。他指着演员的台步:“瞧,先脚跟着地,再脚尖点地,这是古时裹脚妇女走路姿势,也是平讲戏所特有的,要守住。”

青春入戏:传承路上的接力奔跑

当福安的夜空回荡着平讲戏的乡音,寿宁的晨光正照亮另一番景象。

清晨八点,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排练厅里,一群“00后”的年轻面孔已挥汗如雨。他们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着“吊嗓子”,打磨“云手”“兰花指”,压腿时,身体紧绷如弓,额头上青筋微现,咬牙坚持着标准的“一字马”。汗水滴落在木地板上,无声诉说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

“四功”“五法”是北路戏演员的必修课,也是每日“早功”的内容。“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为“手、眼、身、法、步”,从早晨八点一直持续到九点半,吃完早饭后继续上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中塑造戏曲之魂。

正在练习劈叉的陈玉婷,人如其名,亭亭玉立,年仅21岁,是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新生力量”。今年刚入职的她,已在《小放牛》《白蛇传》中崭露头角,收获了一批“铁杆粉丝”。练功时少不了磕磕碰碰,淤青红肿都是家常便饭,对此,陈玉婷的回答朴素而坚定:“练功很苦,但是看着台下大家专注的眼神,听到他们真诚的喝彩,一切都值得。”

今年3月,原创闽剧《家书》首演,登台献演的不仅有“久经沙场”的老演员,新生代演员也崭露头角。古田县闽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孙元便是其一。

考入闽剧艺术中心,孙元对自己要求严苛,“戏曲需要执着,戏曲表演更容不得一丝将就。”3年不懈努力,他已成长为剧团新生代骨干,参演了《龙虎争婚》《狸猫换太子》《状元乞丐》等多部闽剧。

正是这群“90后”“00后”年轻学员的选择和加入,为这门曾一度濒临失传、被称为“八闽绝艺”的北路戏,注入了最珍贵的“蓬勃活力”。

这份活力的源头,是老戏骨数十年如一日的“守”与“授”。

今年59岁的吴卫平,11岁入行,见证了国家非遗项目北路戏从巅峰时期三天演五场的盛况,也经历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半休克”的寒冬,后又成为“孤勇者”主导北路戏的复兴事业。他深知:“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绝不能断在我们手里。北路戏的活态传承,必须注入新鲜力量。”

为此,他和团队四处奔走,争取“定向委培”政策,深入乡村、学校寻苗子,为学员解决学习经费与生活之忧;建立“老带新”“一对一”教学体系,由资深演员手把手传授年轻学员;搭建“戏曲进校园”“乡村巡演”等实践舞台,与凤阳镇农民演员和校园社团成员互相切磋,让年轻人在真刀真枪中磨砺成长……“中心现有30多名成员,年轻力量日益成熟,9月将有10名委培生入学,中坚力量正在形成。”吴卫平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与专业院校的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以老带新,加快人才传承接续;鼓励青年演员参加艺术展演、比赛……在如今的闽东戏台上,一批批的年轻艺人在舞台上成长,在实践中历练,完成了从新人到演员的蜕变,一个良性的传承梯队已然形成。目前宁德戏曲中涌现出4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7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焕新发展:古老剧种的“破”与“立”

无论是福安平讲戏寻求“古韵新声”的平衡,还是寿宁北路戏期盼“青春入戏”的接力,其传承之路都布满荆棘。现代化浪潮、多元娱乐的冲击、观众老龄化、专业人才断层……这些挑战如影随形。闽东戏曲的未来,呼唤着更深层次的“焕新”与“立业”。

在寿宁,创新正悄然发生。8月29日晚,寿宁县北路戏剧院座无虚席,折子戏《挂画》《扈家庄》《霸王别姬》等经典曲目轮番上演,一曲戏罢,台下掌声雷动,连连叫好。这是“寿宁大美 北路有戏”2025年福建省地方(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现场之一,今年夏天,这一系列演出已展出近十场,既有经典折子戏曲目,也有不少新编现代曲目《下党故事》《北路珍遗咏华章》等,收获好评如潮。

令人惊喜的是,台下不仅有白发老者,也不乏年轻人和小学生的身影。“没想到北路戏这么好看,”第一次见识到北路戏的大学生张宇玲拿着手机不停拍照,“舞美灯光很现代,唱腔虽然古老但配器加入了现代元素,故事讲的是我们身边的事,完全能看懂。”

近年来,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不仅积极运用新技术,引入音乐剧、交响乐,创新编排《烽火岗垅》《下党故事》,去年5月,一场以商业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落地——成立寿宁北路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对外承接商业演出,目前营业额达60多万,前景喜人。

在老戏新唱中延续古韵新风的不仅是北路戏。宁德戏曲工作者将地方戏曲的“味”与现代题材、形式相结合,以传承创新激发传统戏曲新活力,让珍藏在历史记忆中的地方戏,再次成为当代舞台上的亮眼“主角”。

在福安,平讲戏的“焕新”同样步履不停。

“送戏下乡是过去我们传播平讲戏最常用方式。”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刘璇介绍,随着“全家福安·艺起唱”音乐活动点在城区公园、广场逐步建立,让郑火强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而成长起来的平讲戏还成为福安文旅推介的一张名片,“这两年我们走出福安,到上海和周边县市展演,好评如潮。”

红色主题现代戏《九家保》、廉政小戏《四知太守》、禁毒题材《深山除毒记》……任何一门艺术想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扎根人民。平讲戏也不例外,这些年,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创排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戏曲传承,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是政府、社会、传承者与民众共同谱写的“共融”交响。宁德市政府将非遗保护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稳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媒体通过深度报道和直播,让戏曲之美被更多人知晓;文旅融合开辟了新天地——在福安廉村古堡,在寿宁西浦景区,游客不仅能欣赏古建筑,还能在特定时节邂逅一场原汁原味的戏曲表演,甚至参与简单的身段体验,戏曲成为独特的文化名片。

“经典的曲目,要在时代文化中酝酿。”眼下,福安市平讲戏艺术传承中心正忙着排练以连家船民为主题的剧目。“去年,我们就开始编大纲、采风,着手连家船民题材的准备,今年已经完成初排,目前大家正抓紧排练,年内就能和观众见面。”刘璇满怀信心。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