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传统民居门环装饰
门环是传统建筑大门上的一个构建,由底座和门环两部分组成。门环作为拉手,除了用于两扇门开闭、上锁外,还有外人入户敲门、提示主人开门的功能。同时,基座饰以精美图案,具有镇宅辟邪、迎祥纳福的象征意义。
门环在古代称为铺首,始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以兽首作装饰的提手。清代黄生著《字诂》:“‘铺’,门户铺首,以铜为兽面衔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示守御之义。”现存考古发掘最早的实物是位于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晚期立凤蟠龙纹青铜铺首,据考证为燕国都城下都宫殿大门铺首,基座由饕餮、蟠龙、凤、蛇等神兽图案组合而成,与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极为相似,给人以神秘敬畏感,以突出宫殿的威严和体现王权的至高无上。同时期的铺首还出现在漆器上,如河北省中山王墓出土漆盆铜铺首,为饕餮纹兽面。
文献中最早关于铺首的记载则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书·哀帝纪》载“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秋九月,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文中孝元庙为西汉元帝渭陵的陵庙,庙门铺首为龟蛇装饰。在古代封建社会,铺首是身份权力和门第高贵的显示,只有皇宫或王公贵族府第大门才可使用饕餮、狮头、虎头等兽面,普通百姓则只能使用简单的门环。《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
晚明随着工商业繁荣,文人审美世俗化,铺首从上层社会走向百姓日常生活,门环装饰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如被称为“明代生活美学指南”的明代画家文震亨所著《长物志》(1621年)记载:“门环得古青绿蝴蝶兽面,或天鸡饕餮之属,钉于上为佳,不则用紫铜或精铁,如旧式铸成亦可,黄白铜俱不可用也。”
清代闽东地区普遍重视门环装饰。当地人认为大门作为“气口”,是福气出入的必经之路,故通常以吉祥图案和文字装饰,表达对家宅康宁幸福的期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材质通常有铁、铜两种,通常由底盘、垫片、楹联、门环四部分组成。
底盘多为菱形、六边形或八边形,边长30厘米,边缘和内部为镂空花纹,中央为隆起物,其形状似传统乐器“钹”,被民间称为门钹。呈圆形,直径约10厘米,高3厘米,由3层边缘为锯齿状的圆形铁片内叠成半球形,或者整个为半球形空心物,具有垫高铁环,便于敲门和装饰的作用。
底盘装饰多用传统辟邪、吉祥符号。如有的门钹底盘用铜片做成八片树叶状,上镂空八卦图案。有的用铜狮子头装饰,和门口摆放石狮子一样,具有辟邪、镇煞、吉祥含义。有的底盘边缘用如意形花边图案,内部用蝴蝶、祥云、铜钱图案装饰。
垫片位于底盘下方,与铁环相对,通常用铁皮做成蝴蝶形镂空图案或如意图案,上用大头铁钉将铁垫与门板连接。铁垫具有保护门的作用,门环撞击垫片发出“铛铛”的声响。
铁皮楹联是闽东门环装饰的最大亮点,在其他地区较为罕见。它位于底盘下方,由铁片制成,长约60厘米,宽15厘米,上阳刻四字短句。楹联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福文化主题,如“门招百福,户纳千祥”“春风满座,和气临门”“福禄、寿喜”“大壮、利贞”,表达当地的求福习俗与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憧憬;二是理学育人主题,如“存忠孝心,行仁义事”,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名联。
铁环直径约20厘米,用一个很长的铁钉将一端穿过基座固定在门板上,另一端卷成环状将铁环镶嵌。
闽东门环装饰集传统吉祥图案、楹联和传统铁艺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反映当地民众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寄托了古人祈求出入平安、迎祥纳福、道德传家的美好愿望。(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