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戏剧的艺术突破与时代回响
——国内外知名戏剧评论家高度评价话剧《树魂》
观众与《树魂》海报合影 郑文敏 摄
话剧《树魂》剧照 汤文娟 摄
舞台上,郁郁葱葱的丛林花木,述说生态富民佳话;欢悦的采茶山歌,动人的畲族歌舞,共冶闽东风情一炉……从福建大剧院的乡音萦绕,到上戏实验剧院的现代舞台,再到国家话剧院的恢弘剧场,周宁大型原创话剧《树魂》用艺术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生态文明画卷。
当舞台灯光渐暗,余音绕梁之际,《树魂》所激荡的生态哲思与艺术创新仍在众多专家学者心中久久回荡,福州、上海、北京三场跨越南北的研讨会共同见证了这部作品引发的深层思考。
生态哲思的多维呈现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剧作家陈涌泉对《树魂》给予了高度评价:“《树魂》就是一部以生态为题材的原创话剧,其蕴含着一种特殊价值,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面对世界起到正向的作用和意义,令我惊喜。作品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准,很受启发,很受震撼。特别期待能够继续打磨提升,成为生态戏剧的时代样板,代表中国登上世界的舞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指出:“话剧《树魂》谱写了一曲闽东贫瘠土地上乡土巨变的大地颂歌,揭示了‘树’与‘人’之间深刻复杂的联系,讴歌了人民群众改变自身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树魂》既有历史的纵深和时代的开阔,又有生动的故事、巧妙的编排,再加上情感饱满、人物立体、台词精到,构建起立体丰富的生态文明舞台叙事。该剧是生态哲学文化传承与艺术表达的多维交响,是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意义十分重大。”
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说:“戏剧应该连接生活、反映生活,让人们产生反思。《树魂》讲述的不仅是个中国故事,更是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宋宝珍说:“《树魂》以深邃的艺术洞察力,将生态危机的本质直指人类精神层面的迷失。其价值不仅在于其精彩的戏剧呈现,更在于它如同一声振聋发聩的号角,唤醒人们内心的生态良知,推动生态觉醒意识的回归。”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指出:“这部戏的精妙处在于,让树木浸润和见证人的心性,同时又让人的心性为树木浸染上人类之魂魄颤动。由此可见,中华文明传统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久远而深厚的突出特性以及时代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金尧认为:“《树魂》是一部真实感人、朴实自然的现实主义佳作。该剧立足现实土壤,巧妙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与树的命运纠葛中,不仅深刻展现了个体精神境界的升华,更生动诠释了红色基因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张仲年认为:“《树魂》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富有教育意义的戏剧作品。它不仅紧密贴合党的政策导向,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平凡百姓生命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教授韩生说:“《树魂》不仅深刻反映了生态、环境、森林等核心议题,还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这些议题背后的经济价值、旅游价值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这是个特别好的作品。”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指出:“这是一部立意高远、地方特色鲜明的好戏,对创作的题材资源进行了深入开发,形象地将真实发生的故事演绎出来,清晰明了地让人们充分体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很好地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主编、一级编审,著名戏剧评论家武丹丹表示:“这部剧聚焦生态主题,围绕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将主题向上延伸。作品的含‘情’量就是含‘金’量,故事中长达40年的小乡村生态故事映射出了国家大环境的生态建设发展,很具能量。”
中央戏剧学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剧作家林蔚然表示:“初看剧名是朴实无华的,但跟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才深刻理解到它的内涵——树木繁茂,自有本领。生态保护的关键是人的心中树立起怎样的精神高地,也就是生态文明。”
艺术创新的多维突破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奚美娟说:“我认为这是个主题非常好的戏剧,需要较高的艺术审美来展现。观看完戏剧之后,我觉得整体呈现很好,节奏、形式较为统一,演员情绪饱满激情。”
总政文艺局原局长,戏剧理论家汪守德表示:“《树魂》以细腻的笔触打破生态文化题材的宏大叙事定式,将镜头对准普通农民群体,在真实事件与艺术虚构的交织中,展现出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作品以树为引,深入挖掘人物命运的起伏、遭遇的曲折与情感的温度,这种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极易沉浸其中。同时,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洋溢着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精准把握观众心理,让生态主题与现实生活产生深刻共鸣,堪称一部兼具人文关怀与现实意义的佳作。”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罗怀臻说:“《树魂》编剧立足生活实际,敏锐捕捉题材,精心提炼素材,调动自己的生命积累,完成了一次极具品质的艺术创作。导演则凭借独到的艺术眼光,在生活土壤中挖掘独特的艺术样式与风格,同时探索契合剧情的全新表演方式。这部作品成功印证了高等艺术教育唯有坚守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理念,才能持续焕发活力,在传承与创新中稳健前行,真正接通时代之气。”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羊驰表示:“话剧《树魂》是用一场生死离别换来人性觉醒的故事,编剧、导演与演员以幽默风趣的基调化解困境,赋予全剧独特魅力。同时,人物塑造张弛有度,在紧凑与舒缓间展现多面性格。从剧本构思、导演调度到演员表演,再到作曲与舞美设计,《树魂》全方位展现出一部优秀戏剧作品的卓越风貌。”
《文汇报》党委书记、社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郑逸文说:“这部戏剧剧情脉络清晰,直白磅礴,最后的‘喊山’激情饱满,喊出了对大自然的深情,让观众的反应跟随着演出起伏,演出非常成功。”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廷信说:“《树魂》以‘植树造林’为叙事主线,创新采用抒情化表达方式,将生态主题与艺术美感巧妙融合,通过‘毁林—造林—守林’的递进式结构,串联起三棵具有象征意义的树木,构建出充满诗意的戏剧脉络。从叙事手法到人物塑造,该剧在生态主题的艺术化表达上做出了极具价值的探索,不仅传递出深刻的环保理念,更以诗意的笔触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晶说:“话剧是一门语言艺术。《树魂》中林守根的大段独白堪称全剧高光时刻,其富有感染力的台词演绎,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剧中婉转悠扬的音乐与畲族采茶歌舞场面交相辉映,为话剧艺术增添了别样风采。同时,音乐、舞蹈与舞台美学的有机融合,让《树魂》成为一部兼具听觉享受与视觉震撼的艺术佳作。”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胜认为:“《树魂》是一部‘置身时代生活现场,礼赞中国人奋斗精神’的时代大剧,创新运用‘平民自然主义+生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将不同时空的记忆碎片、情感脉络与生态哲思交织共舞,生动展现了中国人在时代浪潮中的生命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唇齿相依的一体性关系。该剧既有对家庭代际传承的细腻描摹,也有对生态变迁的宏大观照,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见证文化根脉的延续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戏剧制作人、戏剧节策划人,北京鼓楼西戏剧副总经理李国杰认为:“话剧《树魂》立意高、多线并进,接地气、不落俗套,以情动人,不喊口号,时代特色非常明显,涉及亲情、爱情和干群‘鱼水情’,每个情都非常动人。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多线复调手法,将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特别是畲族歌舞元素的运用丰富了舞台表现力,并通过生活化的细节展现人物关系,避免了概念化的表达方式。”(闽东日报 郑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