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宁德
标题图
一代人的“树” 世代人的“魂” ——话剧《树魂》是怎么炼成的?
2025-08-15 10:43 中国环境报

一段悠扬响亮的军号声,一段真挚深情的内心独白,一幕跨时空的历史闪回,一首欢悦轻快的畲族采茶曲。话剧《树魂》的亮相,带着解构的锋芒与非线性的灵动。

迅速铺展故事的背景线索,又悄然勾起观众的好奇:当风格的多元、结构的叠印与时空的交错在舞台上交织,这部话剧究竟要讲述一个怎样独树一帜的故事?

由上海戏剧学院牵头、华东地区沪闽两地多方协作、创排的话剧《树魂》,以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农民黄振芳一家三代为原型,通过《毁林》《造林》《守林》三个片段,讲述了金鼎山林场主人林守根一家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带领全村人改变家乡面貌、蹚出绿色致富路的感人故事。

因“毁林”而引发悲剧,因“造林”而迎来新生,因“守林”而铸就未来。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挖掘推广这部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创作原型,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戏剧舞台艺术,也有了更加深远重大的意义。

 《树魂》有四条线,一明三暗。

绿色生态线为“明”,红色文化、畲族文化、乡土文化为“暗”。

这样多重结构、时空交错的设计,离不开编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的广阔视野。

当然,最打动他的,还是那条绿色生态线。

四十年前,一个普通农民,能突破时代局限,用远见和坚守,写出一段绿色传奇。这份藏在朴素生命里的力量,让黄昌勇有了亲自创作剧本的冲动。

他先读了周宁寄来的两大箱书,几十本,全是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又趁着假期前最后一周,亲自跑到周宁。

 《树魂》剧照。(下同)

在树木参天的林场里,黄昌勇与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孙女黄娟娟深入交流。为什么创办家庭林场?植树造林是怎么开始的?贷款压力大时,是坚守内心继续种植,还是卖掉树木缓解压力?

几番深谈,黄昌勇摸清了黄振芳一家植树造林的全过程,《树魂》的核心表达也渐渐清晰。

在他看来,《树魂》不仅要讲黄振芳一家植树造林的奋斗故事,更要展现恢宏的时代背景,既要写好真人真事,让作品有生命力,也要艺术再现人与自然、家与国的关联。

“创作不能狭隘。”闽东大地,是全国畲族人口最集中的聚居地,这里畲歌婉转,祖地文化源远流长。这里还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山谷间回荡的革命号角、史册里镌刻的英雄壮歌,让这片土地激荡着不朽的信仰。

把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写进剧本,成了必然。黄昌勇前往寿宁等地采风,收集了丰富的资料与背景。

2024年春节,黄昌勇闭关三周,一鼓作气完成了初稿。之后,又请全国的专家反复论证、打磨。

一部融合树魂、山魂、军魂,富有现实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戏剧艺术作品,成了。

剧中很多细节,来自黄昌勇小时候的经历。比如,林家兄弟因家境贫穷抓阄决定谁能继续上学、林家长子想给瘫痪的妻子吴梅打造百果园、林守根藏起号兵阿哥的军号被村民传捡到宝贝……黄昌勇将这些生活经验创造性融入剧本,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戏剧舞台上,植树造林的题材不算新鲜,但话剧《树魂》还是不一样。

“《树魂》不是宣传品,而是艺术作品。它的艺术成就有多高,传播力就有多大。”主创团队怀揣着的,是打造独特作品的艺术追求。

该如何打破题材的窠臼?导演卢昂和团队的探索,从一连串“刨根问底”的拷问开始。

和同类作品相比,《树魂》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一个普通农民,哪来超越常人的生命自觉?怎样让观众相信,林守根的执着不是刻意煽情,而是从骨血里长出来的信念?更让人好奇的是,为何年迈的他会变得如此“蛮横”,展现出“不能砍我一棵树”的执拗?

这些盘旋在创作上空的问号,逼着他们往人物的骨头缝里钻,舞台上的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质感。

为了让舞台好看、人物立住,主创团队在真实基础上,设计了几处让人揪心的戏剧冲突。一场泥石流,卷走了林守根的妻子,还让儿媳吴梅落下终身残疾——这场天灾,让林守根对着荒山发誓“要种出一片绿”,植树造林有了更强烈的现实动因。而红军号兵的模糊身影、守护麒麟山红军墓的承诺,则像一束光,让林守根数十年坚守有更强大的精神依托。

剧中的几处矛盾,更是像藤蔓一样缠着人心。

20世纪80年代,村里人挥着斧头砍树挣钱,林守根偏要“逆行”植树,生态保护的理想撞上“砍树才能活命”的现实,火花四溅。

林场有了规模,是贷款修路扛着风险往前冲,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求安稳?一家人为此红了脸。

到了万亩林海成荫,年迈的林守根偏要对着到期的合同说“不”,一棵不卖的执拗,撞上林场转型的时代考题,如何作答? 有意思的是,在林守根与山较劲的四十年里,总有一双温暖的手托着他。以县委书记何建桥为代表的党和政府,一直坚定而有力地支持他们种树。每逢难关,都给予最为关键的推动和保障。

卢昂在剧中巧妙构作了跨越30多年的三次种树——初创时全面托举的“见证树”;发展期资金最为紧迫,难以维系的“解困树”;新时代林场全面转型升级,退休后作为林场志愿者的何书记与林守根携手种下的“未来树”。

这三棵树,不仅是政府与群众血脉相连的体现,更让观众看清了林守根的坚守为何能挺过风雨,效果牵动人心又荡气回肠。

挑大梁扮演《树魂》的核心人物林守根时,青年演员满贺刚刚28 岁。

如何撑起这个年龄跨度极大、心态层层蜕变的角色?

满贺的信心,从深入观察原型和深入揣摩角色中一点点建立。

去林场采风时,他绕着山道走,摸着那些粗细、高矮、手感不同的树,给它们起名字,看着树叶缝里透进来的光,想跟树再亲近点。

最让他震动的,是见到原型人物黄振芳。97岁的老人,听力下降,话很少,但他无须多言,在那儿安静地坐着,就给人一种饱含岁月沧桑的深沉力量。

“我注意到老爷子会下意识地掰一掰蜷缩着的三根手指,我猜那可能是他长年累月种树、干活导致的,心中不禁一颤。”满贺从中提炼出“质朴”和“坚守”,将其作为把握林守根的关键。

那些开荒种树的执着、年迈之时看似蛮横不讲道理的“不能砍我一棵树”的执拗、年老下山时内心对树的不舍与牵挂……满贺把这些理解与共情,融进舞台表演,融进一次又一次的“喊山”独白中,传递出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的感染力。

其他演员也无一不挖掘自身血肉,玩命琢磨角色内核。

县委书记何建桥的扮演者王佳健,揣摩角色,总结出“走路快,音量大,经常笑”的三大特点,在舞台上做动作时,总是“干脆有力”,将一位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官员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林长青(林守根大儿子)的扮演者徐伟,以“隐忍”为角色心理内核,将林家长子从一棵饱经风霜的树苗长成 “顶梁柱”,那份跟随父亲种树的付出与隐忍,藏进了那个想蹲却不能蹲的“扭曲”身形里。

就连只出场一幕的守根妻扮演者周枢,也跟着巡演全程,反复琢磨、不断挖掘一个母亲面对抉择时的痛苦与无奈。

演的人沉进去了,戏自然就成了。“俗话说的好,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这遍地青山就是最大的生态”……舞台上很多有感染力的台词,来自演员们自然而然的转化。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最终,在编剧、导演以及全体演员的努力下,《树魂》用高超的艺术水平,再现了黄振芳一家植树造林的历程,传递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内核,人物形象鲜活多样、动作情感饱满细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排好一部戏,影响更多人。“希望这部戏,能够推动大家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应该怎么和谐相处。”满贺说。

对于导演卢昂来说,《树魂》更是一次教学相长、产教融合的实战。20 多位导演系师生从灯光舞美到化妆音效全程参与,博三学生纵臣直言,不仅读懂了生态二字的分量,更在实打实的创作里练硬了本领。

话剧虽然会有落幕的那一刻,但《树魂》的精神传递没有完成时。

从2024年7月在周宁首演,一年多来,《树魂》先后走过福州、上海、北京等地,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演出效果以及业内一致的好口碑。

“想不到一部剧能催生出我这么多眼泪。”一位同济大学的学生观看后表示。

中国戏剧学院教授彭涛评价:“《树魂》的特别意义在于,主人公他不懂生态思想,但是他天然地知道树和人是在一起的,在得到书记的肯定和鼓励后,更成了他的一种执念。这也说明人本能的对森林的热爱,只有我们的心里种下善的种子,这个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事实也印证,这样一个中国题材,蕴涵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即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世界的意义。就在2024年“一带一路”国家传统表演艺术节上,数十位外国友人观看《树魂》,对其展现的生态理念和人文精神交口称赞。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指出:“《树魂》讲述的是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探讨的是一个全球性的主题,对全人类都是了不起的事。”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建议,《树魂》作为一部真正以生态为题材的原创话剧,期待能够继续打磨,成为生态戏剧的时代样板,代表中国登上世界舞台。

对于上海戏剧学院和周宁县来说,《树魂》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5年7月,卢昂带着反复推演的驻场版,携团队第五次去周宁。驻场版采用真人讲述加影像模式,黄振芳的孙女黄娟娟也作为讲述人参与其中。经一周多对讲述人舞台走位、声台表达以及舞台灯光、视频衔接等全方位的打磨,驻场版已达可随时演出状态。

“我很少有一部话剧出这么多版本,希望这部戏能够扎根本土,助力当地文旅转型。”卢昂感怀。

剧作者黄昌勇也遗憾自己没有精力继续打磨。“那么多人物关系,那么复杂交错的事件,那么多明线暗线,完全是一部电视剧的构架。”

由《树魂》引发,历来关注现实的上戏,还萌生了举办国际生态戏剧节的想法,计划联动国内感兴趣的高校,通过国际生态戏剧展演、沉浸式艺术创作、生态文旅路线研发、生态艺术巡游、生态艺术论坛等形式,产出一批高质量生态文艺作品,推出一批生态文化特色文旅线路,形成一批标志性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打造一批多样化的生态文化阵地,持续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赋能。

立足中国,开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上戏以文艺形式助力生态文明传播,持续在路上。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