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7月1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特别是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基于笔者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曾经在宁德市挂职锻炼,其后每年都会回宁德看看。这十年来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更是增加了浓浓的进一步开发三都澳的“不了情结”。结合笔者长期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因此,围绕如何“开发三都澳”,让这片海域释放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李民雄 摄
宁德有山有水有海,就像一个“浓缩版”的中国。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讲到,要建一系列“东方大港”,其中就包括宁德的“三都澳”这个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历史上,“三都澳”曾经是海上茶叶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在100多年前的欧美邮票就有中国“三都澳”的邮戳,可见历史上的辉煌地位。
宋经 摄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要有强烈的海权思维。和平发展时期,海上权益的保护不可或缺。战争动荡时期,“制海权”至关重要。“三都澳”之所以重要,首先就在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长期以来是一个军事港口。当然,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在保证现代海权战略意图和军事能力实现的前提下,“三都澳”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的空间很大。实际上,在美、欧等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港湾十分普遍。这就需要我们切实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解体制难题。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实践证明,现代化进程中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往往离不开海湾思维。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区和都市圈都是位于濒海型“大湾区”,比如美国的纽约华盛顿湾区和加州洛杉矶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英国的伦敦湾区,也包括我们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有望成为世界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第一大湾区。宁德三都澳岸线绵延,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湾区,非常适宜产业和人口集聚,近些年来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四大产业集聚,特别是未来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枢纽和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基于融合发展的大战略,产业链、自贸区与都市圈发展潜力极大。
阮传龙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也离不开海洋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航运、捕捞、养殖、采矿等方面,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海洋,人类驾驭海洋的能力越来越强。三都澳区域是重要的“海上牧场”,是中国重要的海洋养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清朝的《海错图》就说,宁德海洋鱼类和生物种类是最丰富的。现在,宁德是中国最重要的大黄鱼、海参、鲍鱼等海产品养殖基地,也是重要的核电产业基地。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海洋产业潜力巨大。
阮传龙 摄
鉴于此,笔者强调的“海权思维、海湾思维、海洋思维”,也是“三思而后行”,进一步聚焦三都澳开发,走宁德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王君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原宁德市蕉城区挂职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