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一个号,两位医生看诊,还能给医学生当‘老师’,这样的体验很新鲜!”4月17日下午,在蕉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全科教学门诊内,高血压患者林女士在30分钟的问诊中,不仅完成了用药调整,还通过住院医师和指导专家的“双视角”讲解,对自己的健康管理有了更深认知。据悉,该中心作为宁德市首批基层全科教学示范点,已于3月21日正式启动"双师同诊"新模式,通过临床带教与诊疗服务的有机融合,实现基层医疗人才培育与居民健康服务双提升。
教学门诊。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走进教学门诊,诊室内的摄像头和观察区透露出不同寻常的“课堂”氛围。问诊台上,规培住院医师陈医生正按“四步接诊法”询问患者病史,身后是紧盯流程的全科教学导师、高年资主治医师孙孟嫔。当陈医生对患者提出的“尿酸值波动”犹豫时,孙老师适时介入,引导他结合饮食记录分析数据,并现场示范如何向患者解释用药原理。
带教过程实施传输到教室内。东南网记者 周涛 摄
此时,特别设置的教学观察区内,摄像头将整个带教过程实时传输至隔壁教室,宁德市医院全科专家正对着屏幕逐帧解析——从医患沟通技巧到诊疗逻辑漏洞,既精准"挑刺"也实时点赞。五名观摩学员通过双向影音系统,"零距离"围观,这种"主诊医师实操+导师兜底+专家团云监工"的三维教学模式,让规培生直言:"从旁观者变身主诊者,每个环节都在叩击临床思维。"这种“师生共诊”模式,让患者成为教学案例。林女士坦言:“医生一边给我看病,一边分析诊疗逻辑,连我该怎么控制盐摄入都讲得明明白白。感觉自己也参与了治疗决策。”
“社区医院常遇到‘说不清哪不舒服’的患者,全科医生的‘首诊能力’至关重要。”蕉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秀辉介绍,教学门诊重点接诊两类人群:一是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二是症状模糊的“未分化疾病”患者。后者如反复头晕、乏力等,占社区门诊量三成以上,却常因无法明确专科归属导致漏诊、误诊。全科医生是基层健康守门人,必须从‘会看病’转向‘能带教’。”通过“教学门诊”孵化更多能扎根社区的全科骨干。
该门诊实行“以患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轨制。患者端:30分钟深度沟通、个性化健康指导,并可签约家庭医生延续服务;教学端:每诊室配备摄录设备,导师通过“复盘会”逐帧分析接诊过程,强化住院医师的实操能力。
蕉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教学门诊开放时间为每两周一次、周四下午,每次限号4人。诊费与普通门诊一致,需提前预约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目前已有12名住院医师参与轮训,预计年培养全科医生超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