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宁德
标题图
伶仃洋:惊涛拍岸800年
2023-12-29 08:21 新宁德客户端


1041平方公里的伶仃洋(零丁洋)见证着中国800年的历史沧桑。

1278年,宋端宗去世,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等人拥立赵昺为帝,并逃往崖山,南宋最后坚守的一个据点。同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海丰五坡岭抗击元军兵败被俘,元军元帅张弘范将文天祥拘于船上,过零丁洋,挟文天祥围崖山。张弘范一再逼迫文天祥修书招降张世杰等,均被文天祥拒绝。1279年,时年42岁的文天祥以诗明志,写下了彪炳千秋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3月,崖山海战爆发。那是宋元之间的决战,南宋全军覆灭,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7岁的少帝赵昺投海,无数臣子兵士百姓追随其后,殉国者达十万之众。

1839年7月7日,英国水兵在九龙尖沙咀打死当地农民林维喜。林则徐闻讯布防珠江口,并于当年9月与英方短兵相接,爆发“九龙海战”,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领兵在伶仃洋海面痛击英军......

1866年,在伶仃洋畔的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出生。1895年,29岁的孙中山在翠亨村居所与陆皓东(孙中山称誉他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商讨救国方略。同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远赴海外。1923年10月,专门讨论国民党革新事宜的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在广州第一公园召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为大会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912年5月底,孙中山最后一次回到他阔别16年的家乡翠亨村。

2018年10月24日,闻名于世、横跨伶仃洋的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投入运营。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粤港澳大湾区三面环山、三江汇聚,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以全国0.58%的土地,创造了11%的GDP,并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跻身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十。


浩瀚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宛如一条巨龙静静伏卧。2023年12月21日下午,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广东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来到这里,感受这一超级工程的波澜壮阔。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今年6月,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在伶仃洋海底实现合龙。11月28日,海底沉管隧道实现贯通。深中通道为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将于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伶仃洋东西两岸城市群也将跨海“牵手”。

即将于2024年通车、正在“精装修”的深(圳)中(山)通道。(资料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山与东莞、顺德、南海就以“广东四小虎”而名动华夏。中山市翠亨新区是广东省政府2012年批准设立的省级新区(经济功能区),2013年3月25日挂牌成立,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战略平台。随着深中通道的建设,特别是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翠亨新区的区位优势不断突出。2021年7月,中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由翠亨新区统筹南朗街道,发展空间由原来的35平方公里扩展到226平方公里。作为深中通道的西岸桥头堡,翠亨新区未来将是深圳资源外溢的首要承接地。

中山工业用地碎片化严重,全市工业用地中近七成地块面积小于10亩/宗;土地利用低效,“工改”项目改造前平均容积率仅为0.65,且“散乱污”企业集聚。以“再造一个新中山”为目标,自2022年起,中山市大力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简称“工改”)。截至2023年10月,中山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1万亩,新招引企业166家、服务本土企业228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850亿元。

创新与“守旧”在中山并不冲突,“守旧”守护的是价值、是记忆、是历史文化。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核心景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注重保护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的同时,还管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杨心如故居以及翠亨村周围2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11月11日,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在开平市塘口镇开业。


江门市素有“中国侨都”之美誉,530多万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在中国乡土建筑中独树一帜。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广东省首个和目前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于20世纪初,当地华侨、侨眷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打造自己心中理想的故居。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如今,开平碉楼融合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观。自力村碉楼群内碉楼顶楼均设神龛、神台,用于摆设祖先牌位;一些碉楼的大厅墙壁上还挂着华侨家族成员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既有19世纪末湿版摄影技术拍摄的家族长辈照片,也有20世纪末胶卷摄影时代的家族合照,还有最近10年青年华人回乡探亲时挂上的照片。横跨三个世纪,华侨家族以这种方式在故居“团聚”,开平碉楼成为海内外重要连接点,维系着海外乡亲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


赤坎华侨古镇位于江门开平市潭江中游,从清朝顺治、康熙年间起,当地以长堤为核心,起“楼”建“市”,大量乡亲从这里走向海外。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海外侨胞支持下,赤坎镇先后建起了600多座骑楼,绵延3000米,传统宗族文化与近代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由此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繁华商埠。

赤坎华侨古镇,游客在乘电车观光。

赤坎华侨古镇近代建筑群是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古骑楼建筑群,包括19栋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涵盖骑楼、碉楼、老街、民居、宗族祠堂、宗族图书馆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使赤坎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赤坎华侨古镇夜景。

赤坎华侨古镇启动修缮工程以赤坎历史文化特征最显著的风貌老街作为历史景观轴线,展现20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构建由华侨文化展示、非遗工坊、演艺剧场、酒店、民宿等组成的复合业态体系。2023年1月,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启试运营。截至11月底,赤坎华侨古镇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60万人次。赤坎华侨古镇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休闲度假区。


与历史对视,与发展对话。

从广州到中山、江门。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感受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历史脉搏,倾听着伶仃洋的回响:那是惊涛拍岸的800年。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