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宁德
标题图
石壁岭又发现宋代石刻,古道迷们hold得住吗?
2023-11-26 09:10 文旅宁德

石壁岭古道地处宁德市区西部群山之间,在蕉城石后乡与金涵畲族乡境内,距离宁德中心城区约5公里。古时是宁德县通往西乡(石后、洋中、虎贝)及古田、屏南乃至闽北一带的交通要道,故又称西路大道。它与白鹤岭、飞鸾岭等古道,同为当时宁德与外界商贸往来、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

石壁岭古道

11月19日,笔者与好友徐龙近、左晓烽三人相约徒步石壁岭古道,一路上也留意路边的崖石,是否留有古人的印记。行至石壁岭的上路(往大岭村段),我们对路边一块立面较为平整的大石头清理苔藓时,意外发现了一方摩崖石刻。

石刻隐藏于苔藓之下,由于年代久远,石刻的字小痕浅,风化严重,很难辨认,依稀可看到“二十二丈、二十丈、劝首”等字样。由于天色渐晚,未带清扫工具,遂留遗憾。

辨认石刻内容

几日后,心系宁德古道的李剑平老师电话邀约,并邀请了文物爱好者林兴睦作伴,再次踏上了寻访石刻的路上。笔者一路上与两位前辈详细地描述了上次发现该石刻的经过,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就来到此行的目的地。石刻镌刻在一大块花岗岩上,旁有棵参天柳杉;经历风雨侵蚀,字迹漫漶不清。刻石的位置距离路面较低需人蹲着辨别,得初步刻文如下:

今具捨路下顶,姚丙文二十二丈,郑□二十丈,王□□二十丈,王□□□□□各八丈,□□□□□□二丈,□□□十丈,开禧乙丑年,劝首彭□□,劝首林富。

开禧元年劝首林富修路石刻

石壁岭古道的开辟时间已无法考证,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二就出现“石碧(壁)”“赵公桥”等地名。可以推测最迟不晚于南宋时期。此次石壁岭古道上发现的石刻为修路石刻,是目前在石壁岭发现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将修上石壁岭古道的时间向前推到开禧元年(1205年),与郑士懿家族修下石壁岭时间宝祐三年(1255年)相比足足早50年,与《三山志》的记载互为印证,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清理苔藓

据林兴睦介绍,上石壁岭道路崎岖难行,结合这次发现,刻石位置距离路面较低,需人蹲下方可辨别,此路段石岭又刚好位于通往垭口处,原来的道路坡度应更高,结合实地推断,此岭道应在历朝历代修缮中,不断地抬高了路基,使得崎岖岭道变得较为平缓,这样有利于行人出行,进而形成了目前这种状态。

石壁岭,以其山体如石壁般笔直陡峭,故而得名。明嘉靖版《宁德县志》载:“石壁岭,在四都。与石钟山相连,上有石壁峭拔,盖岭之最高者也。”清康熙之前,石壁岭在陡峭的山壁之上,仅有羊肠小道,行人至此步步难行,需手足并用方可攀爬而上,明进士林保童有诗为证:

绝壁藤萝绕,行人上下攀。

欠身苏力倦,举目使心酸。

谁信闽中险,无殊蜀道难。

始知平地上,步步得身安。

足见当时石壁岭古道的险峻与难行。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邑人王天行苦于“岭道崎岖,不便通行,劝募垦辟”,采用火烧水攻之法,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烧裂石壁,“遂成通途”。

康熙四十五年王天行造路栽树石刻

上石壁岭

下石壁岭


石壁岭,有上、下石壁岭之分。上石壁岭险峻(通往石后乡大岭村),下石壁岭平缓(通往石后乡小岭村)。古时的西乡,是宁德县农耕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山区,可以想象,往来于石壁岭与沿海地带之间的农渔山海物资,是何种繁忙景象,行走于石壁岭的名人学子更是接踵而来,这就是著称于宁、古间的“古田岭”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之后,行走在漫漫长路的石壁岭之上,足下圆滑的石阶便是承载历史文化的见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宁古公路的开辟,这条古道长期荒弃在山野之中,随着岁月流转,作为交通要道的功能渐渐消失。

清咸丰三年蓝田余忠国“山高水长”榜书

石壁岭梯下风光


现存的石壁岭古道起点于金涵乡高乾村西,经石后乡岭尾村,越上下岭,过岭店村,终抵石后乡大岭村和小岭村,全长3.5公里。由石磴层层累砌而成,宽约1-2.5米,垂直落差达500余米。古道沿线遗留着众多的人文景观,现尚存南宋郑知军家族修路石刻,乾隆年间古田县修路碑,清咸丰三年蓝田余忠国“山高水长”榜书,石璧亭、梯下亭、红军战壕遗址等遗迹和“石壁八景”及众多人文轶事。它们掩映在古道周边的茂林山崖间,点山化水,让原本坚硬、冷酷的岩石具有了历史的灵性,使山川陡生光彩,成为文化景观。它们见证了朝代更迭,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展现其思想观念,具有文学、审美等方面的艺术价值,更是蕉城一张靓丽的人文名片。

2018年,石壁岭古官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