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鱼”,向海图强
在中国漫长的黄金海岸线上
有这样一座世间少有的港湾
因其常年不冻、含沙量小、不易淤积
成为一个天然深水良港
诗人郭沫若曾二度来此
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
“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
——这就是素有“海上天湖”之称的
宁德三都澳
每年5至6月,“海上天湖”春江水暖。
黄花鱼为媒,是宁德郎的爱情信物,也让宁德人的人情文化镀上了一层金灿灿的色彩。端午时节,已定终身的女方家一定会收到两尾合计六斤重的黄花鱼,象征着爱情婚姻六六大顺,长长久久。收到黄花鱼,嫁出黄花女,表达了宁德人特有的婚姻文化。
“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就这样金灿灿的传唱了千百年。
生态养殖 续写品牌传奇
走进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翩飞的鹭鸟逐浪嬉戏,中华白海豚跳跃翻滚,彩色的新型塑胶渔排接连成片,成群的大黄鱼自在游弋,放眼皆是“碧海蓝天、渔舟唱晚”的盛景。
然而,与眼前这般“海清水净”的海上田园风光不同,曾经的三都澳海域因为盲目扩张,一度陷入“无证、无序、无度”的糟糕状态,导致白色泡沫浮球泛滥成灾,不仅带来了海面脏乱、水质污浊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且造成渔业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下降。
整治,势在必行。2018年,宁德市决心守护蓝色“粮仓”,在三都澳海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蓝色土地革命”,立足“全面清”,聚焦“规范养”,突出“长效管”,打出“组合拳”,铁腕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工作,探索走出了一条依法用海、规范养殖、多方共赢的改革之路,升级改造渔排142.73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7万吨,重建海上养殖新秩序,从源头上提升大黄鱼品质。
海上崛起新田园,鱼“跃”人欢好“丰”景。随着海洋环境持续向好,大黄鱼养殖效益也逐年攀升。2022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19.47万吨,占全国养殖总量的80%以上,产值88.7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国人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全市大黄鱼企业拥有各类商标近百件,其中省著名商标40件、中国驰名商标9件。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美国、加拿大、南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宁德大黄鱼”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质量万里行的“中国十珍”。
国鱼计划 探索振兴之路
渔旅融合 谱写图强新篇章
2023年,宁德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大黄鱼美食地标城市”称号,这是宁德获得的首个美食烹饪类金名片。乘势而上,全面发力,宁德市积极打造“黄鱼菜肴+旅游”产业化新模式,迅速带旺一批美食旅游路线,以“一鱼”撬动“一游”、以“一游”带动“一鱼”,使宁德成为美食旅游“热搜”城市。
耕海牧渔立潮头,蓝色粮仓放声歌。千百年来,闽东先民傍海而居、赁海而市、喜海而歌,如今,面对新时代海洋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宁德这座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正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打造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三都澳这片辽阔的蓝色牧场,向海图强……
大黄鱼产业发展大事记
1985年,我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官井洋设立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
1991年7月,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批示大黄鱼网箱养殖项目获得国家科委农业“星火计划”专项贷款。
2004年,扩建为宁德市渔业协会,同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
2005年,“宁德大黄鱼”获原产地标志保护。
2008年,蕉城被农业部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
2010年,“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2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2年,“福建省国家级官井洋大黄鱼原种场”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资格验收,并正式挂牌运营。
2014年,蕉城区开发建设中国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打造水产加工业百亿产业集群。
2016年,“宁德大黄鱼”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9年,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宁德市“中国大黄鱼之都”称号。
2023年,宁德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大黄鱼美食地标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