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海边的海盐人,去福建霞浦看海,似乎有些多余,滑稽。然而,我说的绕口一些,霞浦的海是霞浦的海,海盐的海是海盐的海,各有不同,就像人,世界上没有两张一模一样的脸,所以张张脸都值得一看,霞浦的海确实值得一看。
车子在环海公路上行驶,一路过去,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就是大海。相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供游人欣赏大海的观景台。下车,站在观景台上,向着大海,拍照、录像,甚至可以呼喊:脸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我的同伴们唱的是:大海呀大海!尽管缺乏诗与远方,却是豪情满满。
海上有不少小岛,给原本单调、空旷的海增加了不少可看性。
霞浦的海滩很多,过了这个海滩,开车向前,转过弯又是海滩,每一处海滩都是景点:海水是清澈的、沙滩是细软的,沙是沙,水是水。
我们住进大京海滩的民宿是在午后不久,此时,七月流火,灼热的太阳还高挂头顶,暂时不适合去沙滩玩,因此,心里痒痒的却是无奈。终于等到太阳西钭,有人一声吆喝,赤足走上沙滩,挖沙、游泳、捋水,玩起来,小孩是小孩,大人也是小孩。
那晚,我听着潮声入睡。
霞浦山多,紧邻大海,几乎没田地可种,大海就是他们的田,他们的地。我们在田地里种稻、种麦、种油菜、种葡萄、种梨、种花生,种各种水果蔬菜。霞浦人在海上耕作,把海分割成像我们的田地样一块块,或正方形,或长方形,他们在里面养鲍鱼,养海带、养紫菜、养蛤蜊、养虾、养一切可以养的鱼,鲷鱼、鲳鱼、石斑鱼,霞浦还是全国最大的黄鱼养基地。
“东安”渔排,一个漂浮在海上的村庄,是霞浦海上养殖基地。
租一艘普通的机动船,不需要豪华,简易的顶棚,四周没有遮挡,两排矮矮的小凳,坐在上面,任海风吹拂,衣衫飘飘。
船在快速前进,放眼望去,蓝的、绿的、黄的、红的,不同颜色的浮标,延绵不绝。浮标不同颜色,可以区别不用的主人。远处,浮标那头,不同颜色的小屋一栋连一栋,望不到尽头,蔚为壮观。
难怪这里被称为海上“威尼斯”。
欣赏过海上“威尼斯”,船靠在七星鱼排。
七星渔排是霞浦海上鱼排示范村,一只只圆柱泡沫联在起,围成一个个正方形,上面铺上塑胶板,中间拉上网,组成一只只网箱,人可以在塑胶板上随意走动。
网箱里的鱼随着我们的到来,纷纷浮上水面,争先恐后向我们游来,它们张开大嘴,大约是在向我们要吃的,可惜我两手空,心里干着急。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它们看起来长的挺漂亮,浅灰色的身体上分布着亮晶晶的点,象宝石镶嵌在上面,我怀疑自己,把它们放在砧板上,刀是否下得了。
去霞浦,东壁村一定要去的。去东壁村也是为了看海。
东壁村建在悬崖峭壁上,我猜这可能是村名的来历。一条不宽的马路从村中穿过,把村庄分为上下两部分。马路下面,隔着民宅,有一条观光栈道。马路上面,隔着民宅,也有一条观光栈道。我们走马路上面的观光栈道。
栈道顺着山势而建,一路上向,站在栈道的任何地方,驻足,都可以欣赏到大海的美景。
天突然有变,一场雷雨正在赶来。但隆隆的雷声没有吓退我们前行的脚步。雨算什么?看海要紧。
我们愈向上走,整个海湾愈来愈清晰。近处,这边漆着绿色的渔船静卧海面;那边,金色的,红色的浮标组成一个方队,据说,如有朝霞或夕阳照射,它们会金光闪闪,刹是好看。远处,海中有山,山中有海。
乌云放下的雨帘将天地连接。
据说,东壁村是全国摄影爱好的网红打卡地。
村庄里的民宿一床难求。离开东壁村时,我在想住在东壁村的民宿里看海一定很惬意!
作者简介
吴松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海盐县作家协会主席,有小说、散文发表《延河》《西部》《青海湖》《岁月》《小小说选刊》《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跨越》《海盐的味道》《穿越》,小说集《两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