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宁德
标题图
【东洋溪流域】东洋溪畔三碓楼
2023-06-26 15:24 生态周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求每日三餐温饱落地。那么,从前的周墩人如何解决每天所需的稻米加工问题呢?水稻是高秆粮食农作物,但稻谷必须想办法去外壳,再经舂米程序加工去糠,才能成为饭桌上精食品。

图片

一般情况下,每村大户靠自己的力量,在自家自办石臼舂米,修建小型黄土木竹结构的米砻,用人力推拉,达到脱谷壳的目的。旧时稻米深加工工序极为繁琐。首先是晒干稻谷,用风车扬清杂质,放仓;其次加工时先砻后筛,去稻谷壳后再经石臼一锤一锤细舂,出糠后再细筛去糠;最后工序是糠米分离后,再经风车扬清细糠粘杂物,方可送米入米缸,以备食用。这些小作坊,只能解决小户人家之用。而且砻米舂米设备要占大地方,一般小佃户、小农家都无法解决,在村中一般是地主、富农等大户人家才有一条龙工序和装备工具条件。因此说,旧社会的稻米加工也是不小的问题,没有设备加工稻谷成大米,水稻秋收后稻谷还是无法摆上餐桌,填不饱肚子,岂不是更加影响劳动?

图片

碓楼来源:周宁旅游

在民众的迫切需求下,周墩城内、城外一些大户人家看到商机,于是利用东洋溪水力资源,在高水位的东洋溪溪畔筹建了上、中、下三座碓楼作坊,解决了民众生活中稻米加工、小麦加工成面粉,逢年过节还将糯米加工成糍粑等生活大问题。这就是周墩旧县城轻工业的雏形。三碓楼的大致情况如下。

图片

彩虹桥李洪元 摄

上碓楼:位于西门街头(旧称西门外),现彩虹桥北岸西侧。碓楼由拦河坝、水车坑(水车旋转产生动力、带动翘杠石锤锤臼舂米,大型圆形石磨磨面粉、米砻脱谷壳等)、碓楼三大部分组成。拦河坝与碓楼是大工程,水车坑是简易部分,仅有七八米长水车石护栏,直径 3 米木制水车组成。上碓楼拦河坝因东洋溪由印月潭水出左方拐入莲花石段,溪面较宽,含两端护坝、上百米宽。

碓楼主楼内有两层,土木结构,一层安装石臼、石磨等沉重器件,二层是安放脱壳砻、扬风车、筛谷壳与筛、箩等部分。该碓楼约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三碓楼最早的一座。由西门街村民周锡光从浙江泰顺请来技工,在西门街东洋溪边建碓楼。直到由于电力米厂的出现,碓楼才完成历史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上碓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周士恭及其子继承,“文革”动乱时上碓楼还在运营,业主收加工费。该碓楼具有小、大麦加工成面粉,大米加工成粗、细米粉条(晒干后俗称粉干)的能力。现该碓楼仅留遗址、原楼址已被三户人家改建为民房,2006 年县旧城改造规划施工建设河道两岸堤坝和步行路时,原碓楼水车坑及拦河坝在城建清淤时被挖土机全部清除。

中碓楼:位于浿下路、东洋溪北岸防洪堤中段,现中兴桥北岸桥头。中碓楼比上碓楼和下碓楼面积规模要小,碓楼离当时 下路唯一由仙溪人谢家记建的独家民房不远。龙溪(渠)由西向东,至西门约2公里处,因旧西门市场坪抬升。龙溪渠南拐经谢家记民房至防洪堤百米处(该处为县敷料厂与中碓守碓房围墙之间),又向东拐北向入福王庙下,向东进上下三角池(中华路)。中碓楼与上、下碓楼不同的是拦河坝由磴步桥组成。组成部分与上、下碓楼相同。中碓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是三碓楼最后建的民营碓楼。中碓楼系洋中厝陈氏十九世祖陈祖勳所建,当时也是聘请浙江泰顺师傅主建。继承人为其孙陈式潘及其子孙。1992 年周宁县人民政府为开发中兴街,筹建中兴桥梁及商业集市,对其原中碓楼等进行拆迁改造,并对户主给予异地安置自建房。

图片

中碓楼磴步上洗衣服的妇女们 来源:周宁旅游

下碓楼:位于南坂人字形石板桥南岸西侧,由拦河坝、水车坑、碓楼和守碓房四部分组成。面积较大,碓楼主楼坐西朝东,东面有较大晒线面广场。守碓房临溪背靠东洋溪、坐北朝南。下碓楼是为解决城内与周边小村民众需求而建的,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由狮城村民周翼云从浙江泰顺请来技工,在南坂建碓楼,利用水力碓米、榨菜油等。由南坂大厝整个周氏家族继承,也是目前唯一有遗迹的碓楼。南坂人字墩石板桥,桥面由三块 30 厘米见方的厚石块组成,桥下有八对石墩。该桥建于清嘉庆十年。拦河坝于近年县河道清淤时拆除。主楼与守碓房也近年河滨路东侧拓宽时拆除,由南板大厝后人改建九栋房子。20 世纪 50 年代末,大办食堂时,下碓楼曾被区政府、公社征用作为大食堂场所。

三碓楼已隐入历史尘烟,但它们在东洋溪畔曾经的繁忙景象,依稀仍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