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计划第三回:沙茶面与大红袍
12月25日,由威狮国际艺术中心主办,孙晓枫先生策展的闽江计划系列展览《闽江计划第三回:沙茶面与大红袍》在福州开展。
中国文化重视味,最有中国味的气味莫过于酒,青红酒作为福州的特色,历史悠久、地域性强。在当日活动现场,参展艺术家沈也先生在威狮国际艺术中心首次进行了现场行为表演《坛 坛撞》。现场,艺术家通过力量的碰撞,将悬挂于天花板的酒坛撞碎,坛中的酒自由挥洒至宣纸上留下气味与印记,渗透和弥漫在展厅现场。沈也从味觉的记忆出发,尝试用气味来勾勒大家对地缘文化的一种思考和回忆,“味”及其相关观念一道,也充分而集中地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行为表演《坛 坛撞》
据了解,本次展览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参展艺术家及艺文机构:陈量、郭国柱、胡杰彬、HOMELAND家园、宋蓬勃、石青、沈也、汤南南、吴达新,及学术主持李豫闽,特邀观察员洪隐,作品媒介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和行为表演。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我们回到了身体的记忆,回到街市,回到福建生活中最具有烟火气的现实细节。”策展人孙晓枫表示,展览从内化的感官感知中获得一个个体化、具体化的“福建”,以“沙茶面和大红袍”作为喻体,涵盖福建文化某些主要的特征,比如兼容和排外、开放和保守以及神秘主义与实用主义等,这些矛盾张力的紧张感如何在这个特别的区域塑造出一种异质生活世相,并成为展览沟通现实的预设背景。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3月31日。另据介绍,闽江计划作为一个系列展,每个阶段展览的落实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并产生上下文关系,在结构之中,才能清晰判断展览作为文本的意义。2018年末至今,已成功在福建福州展出《闽江·关于水的想象》《闽江计划第二回:山海、神祇与乡愁》两场,作为系列展览试图投射出福建在地艺术的文化底蕴,以及在当下艺术版图中独特的位置。
观众观展
学术主持
李豫闽
福建师范大学台湾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研究生教育美术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基金评委,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名家”。
代表作品《范仲淹著岳阳楼记》(合作)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主持创作《绿色丰碑:人民的好干部谷文昌》入选“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主持创作大型油画《闽水万古流》参加福建省当代美术进京大展,为福建师范大学收藏。
策展人
孙晓枫
1972年生于广东澄海,2006—2008年任广东美术馆拓展部副主任,策展人。2011—2015年为汕上空间合伙人及艺术总监,现为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半日美术馆艺术总监。
特邀观察员
洪隐
字半隐,写作者,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