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宁德
标题图
柘荣剪纸:纸上生花 剪出锦绣乾坤
2021-07-15 16:36 海峡农业杂志社

“金牛报喜”“春牛送福”“金牛降瑞”……在2021年柘荣县“牛气冲天——迎新纳福”剪纸艺术作品展上,一幅幅栩栩如生,寓意祥瑞,细腻精妙的剪纸作品惊艳亮相,收获了一波关注。

不需打样,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不管是旖旎的自然风光,还是精美的亭台楼阁,亦或是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别具韵味的民俗风情,在柘荣县的剪纸艺人手中,只要一转眼功夫,都能惟妙惟肖地跃然纸上。

作为“世界非遗”名录入选项目, 柘荣剪纸久负盛名,在闽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诗意栖居、人文俊逸的山城,剪纸艺术有如山中奇葩,纯朴馥郁,渗透在每一个柘荣人的心中,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人家逢年过节祈福、增喜的物品。近年来,柘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剪纸艺术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扩大了柘荣剪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了柘荣剪纸特色文创品牌、拳头品牌,并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推动剪纸艺术实现产业化突围。

千年非遗 变幻“纸上”艺术

门口上的“喜花”,贴于寿诞礼品上的“寿花”,用于祭祀用的“供花”,饰于衣、帽、鞋、兜的帽花、鞋花等。作为传统民间艺术,柘荣剪纸在风格上融合了南北剪纸精髓,既传承了中原传统质朴而粗犷的风格,又透出南方剪纸严谨细腻,古雅秀丽,以粗细结合、阴阳交替的手法,形成了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刚柔并济、朴实优美、浪漫夸张的地方特色。

据考证,柘荣剪纸源于唐代中原民间剪纸技艺,唐朝以后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中原流民迁入八闽定居,带来了民间剪纸、布袋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并在柘荣民间开花、繁衍、蓬勃发展。由于柘荣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历史上长期与内地交往甚少,使原先来自中原的乡风民俗、民间文化(包括民间剪纸)在柘荣得以保留和传承。

“二月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柘荣剪纸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发展而来,多出自民间乡村巧女之手。她们多得艺于祖辈传授,八、九岁便学抠花样,习针作线。在农事家务之余,用一把剪刀、几层薄纸,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依据,围绕节日、民俗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凭着对生活的体察,大胆丰富的想象,把饱满的情感寄予手中的剪刀,在行云流水翻飞间,细细流淌。

柘荣剪纸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和阴剪相结合。用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个织篓即可。不用粉本,只打腹稿,先剪外部轮廓,然后慢慢向内镂空,一气呵成。对于花样尺幅大,花式繁复的作品,则把要剪的物体在画面中安排好,然后简单勾勒轮廓,再用刀口细长、咬合整齐、刀尖锐利的大小剪刀各一把,采用阳剪、阴剪手法,再配上各种纹样剪制而成。大剪刀裁剪轮廓,小剪刀剪精雕细节,由内到外,浑然天成,使物体生动、丰实、美观。

在千年的传承间,柘荣剪纸凭借独特的风格和极具区域特色的特性,不仅在当地城乡广为流传,更为海内外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曾赴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及、巴西等多个国家展出交流,600多幅剪纸作品入选国际国内展览、会演,并获金、银、铜等奖项,多幅剪纸被福建博物院、海外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8年5月,柘荣剪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8年,柘荣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9月,柘荣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薪火传承 方寸间尽是匠心

从方寸红纸到艺术精品、从民间文化到“世界非遗”、从地方剪纸到特色产业、从山区小城到世界舞台……柘荣剪纸,在一又一代“巧女”的手中完美蜕变,一路高歌。

“这个就是要细,主要这个口要尖,要对口,像我们柘荣就习惯用这个剪刀。”手起剪落,一幅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便在袁秀莹的方寸桌前诞生了。

在柘荣,只要一提起剪纸,人们自然会想到现年92岁的“中华巧女”袁秀莹。虽已年至耄耋,仍旧精神矍铄,在袁秀莹家中工作室,方桌上永远放着一把剪刀,80多年来,她一直在方桌前坚守,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书写着人生华彩。

与剪纸的邂逅是在袁秀莹八岁那年。看着祖母随意剪出的小人物栩栩如生,勾起了她强烈的兴趣,她第一次拿起剪刀和红纸,尝试着模仿,或许是天生的悟性使然,竟一剪成功了。自此,开始了她一生的剪纸生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她的作品即走向国际,在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或参赛,屡获殊荣。国家领导人曾亲笔题写“中华巧女”称号勉励她;2009年,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后又获得了“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

柘荣剪纸发展至今,技艺传承从未间断。在位于柘荣县文化馆二楼的剪纸传习所,一幅幅剪纸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据柘荣县剪纸协会会长游晓卿介绍,这些作品除了几幅是老一辈大师的作品外,大部分都是传习所学员剪的。

据了解,剪纸传习所成立于2012年,以培养剪纸人才为目标,每年举办4至6期剪纸艺术培训班。既有面向广大剪纸爱好者的普及班,也有针对剪纸作品交流、创意开设的提高班。柘荣剪纸非遗传承人郑平芳、孔春霞等剪纸大师经常前来开班授课。此外,柘荣县还将柘荣剪纸融入当地学校校本教材,在城关中小学、职校幼儿园均已开班。通过艺人的传、帮、带,县文化馆、民间艺术馆的骨干培训,中小学的乡土教育,民间剪纸艺人数量大幅回升,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为三千多人

目前,柘荣县共有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6名、县级传承人56名、省政府命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5名,剪纸专业户8个,从业人员500多人。入驻柘荣剪纸之窗的10多家剪纸企业,注册资金达1000多万元,月生产剪纸5万多张,每年销售产品3万多件,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守正创新 古老技艺焕新生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和保护,除了注重剪纸人才的培养外,柘荣剪纸还在“新”字上下足功夫。为了让柘荣剪纸走得更远、更稳,不少当地艺人在沿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求变创新,涌现了不少融合现代元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作。最早一批师从袁秀莹的剪纸艺术家孔春霞,是年青一代中集“传统、创新、时尚”创作为一体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我走上剪纸技艺的道路,一个是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另一个就是我个人比较喜欢安静,更重要的是袁秀莹、王描眉等老艺人乐意手把手地传授我们剪纸手艺。”孔春霞说。

2002年,在剪纸技艺有了一定基础后,孔春霞便辞去了工作,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剪纸艺术工作室,之后成立了柘荣县金柳剪纸工艺品有限公司。

“当时老一辈艺人剪纸主要以古朴的红色为主,传统的柘荣剪纸作品也相对单一,但剪纸技艺随着时代发展需要求新求变。”对于柘荣剪纸的市场方向,孔春霞深知创新说得容易,做到难。为需求创作灵感,她经常会去参观国画等艺术展会,学习不同领域、不同风格老师的作品。

经过多年探索,孔春霞在剪纸的表现手法、材料选用、内容挖掘、产品用途上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发展。

在表现手法上,她注重把剪纸与油画、版画、国画、漆画、书法、陶瓷工艺等艺术门类与手法的结合;在材料选用上,孔春霞在沿用传统红纸作原材料的同时,融入了新材料与新工艺,使得剪纸在颜色上、用料上有新变化,剪出的作品不变色、保持地更长久。在内容挖掘上,则尝试以当地一些“风景名胜”为主题,开展剪纸创作。

与此同时,孔春霞除了满足传统的民俗活动用途外,还将柘荣剪纸延伸到居家装饰、办公会议室布置、旅游景点纪念品等生活、工作多个领域。此外,她还根据顾客需求推出定制式订单,不断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实用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目前她的一批产品已上市,深受客户的欢迎。

经过几年的发展,柘荣剪纸产品衍生出了剪纸服饰、剪纸灯具、剪纸陶瓷等100多个品种,在创新与传承相互交融中,顺利开拓出了一条产业化道路。

为积极发展剪纸产业,近年来,柘荣县还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柘荣剪纸创意产业发展方案》《关于“文化柘荣”建设的十条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