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宁德
标题图
闽东革命者:骁勇战将赖金标
2021-03-17 10:02 福建日报

在闽东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闽东红军独立师展陈馆内,有一位几代人颂扬的英雄,他就是广东大埔籍的骁勇战将赖金标,他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东革命武装力量的缔造者之一,是提升游击战士、红军队伍素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是善于打硬仗的常胜指挥。

受过军校专业培训

在闽东革命斗争历史中,有5位外来革命者,他们是叶飞、任铁锋、曾志、苏达、赖金标。在毛泽东、朱德身边工作过的曾志,为闽东带来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经验,她对土地革命分田分地十分熟悉,亲自指导闽东苏区土地改革,让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一份田产。

军事干部赖金标专注于武装力量的创建和军事战术的培养。在闽东众多的革命者中,只有赖金标受过军校专业培训,他在闽东军事斗争中,淋漓尽致地把中央根据地创建和第一次反“围剿”的游击战争经验传授到闽东,包括闽东红军军服的设计,使闽东革命力量在军事素质上得到极大提高。

赖金标生于1906年,于1929年带领一个班的团兵起义参加红军,担任过罗炳辉等人的传令兵,曾参加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罗炳辉和寻淮洲(后来率领抗日先遣队路过闽东)都是具体的战地指挥员,赖金标作为前线传令兵班长,亲历了战争的过程,后来被提拔为排长。

1931年,红军总部根据赖金标的表现,送他参加瑞金红军中央军校暨彭杨军校学习,毕业后升任连长。组织上继续选派他前往苏联军事学院学习,赖金标到达上海后,由于地下联络站被敌人破坏,在找不到上海地下组织并缺乏盘缠的情况下,折返福州,向福州中心市委报到。

为了加强闽东的革命力量,福州中心市委于1932年派遣赖金标前往连江县处理游击队内部事件,到福安中心县委协助军事斗争。同年8月,福安中心县委又指派曾志、赖金标到寿宁县帮助工作。

“寿宁师傅”的由来

在闽东革命斗争时期,福安、寿宁两县是较早爆发革命的地方。当时寿宁县革命斗争分为西区与东区,两区都组织一定基础的游击队,虽时有配合,但没有完全形成合力。赖金标到寿宁后,立即着手武装力量的加强与整合,亲手创建了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七支队,由赖金标任支队长,范志清任政委。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支队伍驰骋东西区域,打了大大小小无数次仗,在寿宁县打出了声威。

民国时期,寿宁县农村地主广泛创建民间反动武装大刀会,这种武装名义上是防匪,平日里却多是欺侮百姓、鱼肉乡里、残害革命志士,而且具有封建色彩,每次作战由法师念咒符烧入米酒之中,会员饮下一碗,然后听从法师号令,大喊“刀枪不入”往前冲,对寿宁革命破坏性很强。

为了制服这股封建反动力量,寿宁县早期革命领导人范浚创建了红带会,与大刀会形成对抗。范浚牺牲后,赖金标和县委领导继续积极引导并用好红带会这支队伍,在作战过程,游击队为机动力量,红带会为辅助力量。当游击队(后改为红军十六连)机动到某一区间作战时,当地党组织立即动员红带会参战。红带会采用赖金标的战术攻击敌人,如面对大刀会的冷兵器和反动民团的热兵器,红带会利用一种叫“狼筅”的攻击武器,这种利器是将毛竹的尾部削制而成的,带多个尖锋利器,进攻民团、大刀会时,“狼筅”开路,以长武器对付大刀会的大刀,等大刀会前锋招架“狼筅”时,后续攻击队员立即上前用刀、梭镖、枪解决问题。

党领导的寿宁县红带会创建经验迅速在闽东地区推广,强盛时达到10万之众,农民中的红带会会员后来很多转入游击队和红军队伍。因此,在“寿宁师傅”的称呼上,除了对赖金标率领的七支队(红十六连)统称外,还有尊称寿宁县派到其他县区指导创办红带会首领的意思。据统计,在1933年间,寿宁县在党的领导下和以赖金标为统领的军事斗争中,苏区面积不断扩大,当年全县就有64个村建立苏维埃政权。

发起“神枪手”运动

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来之不易的武器弹药是队伍的命根子。游击队每次作战,缴获枪支弹药成为重要军事目的。赖金标在带兵过程,时时不忘提升战士的军事素质,他认为作为红军战士,每一颗子弹都要打死打伤一个敌人,决不可在战场上胡乱开枪、浪费子弹。

为此,他发起“神枪手”运动,强化射击训练,一到战斗空隙,就要求战士们练瞄准。当时部队里还不能全员配枪,赖金标就让战士轮流练习。在他的强化训练下,活跃在寿宁的原七支队和后来的红十六连人人都是神枪手,成为威震敌胆的神勇队伍。在一次攻打东区碉堡时,反动民团头子仗着碉堡坚固,负隅对抗,赖金标和七支队沉着应战,敌方一冒头,就被游击队打中。

1933年仅3月到6月间,赖金标和游击战士创造了“九战九捷”的胜利。在此打击下,寿宁县国民党地方政权受到极大震动。继福安中心县委和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寿宁县革命委员会也于1933年11月成立,赖金标担任县委军事委员。寿宁红色政权曾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二的大片地区,一些重镇成了工农游击战争汪洋大海的孤岛。

南阳是一个重镇,处于寿宁东区。这个镇卡在寿宁县通往福安县和浙江泰顺县的中间,镇上的反动地主武装十分猖獗,1934年初,中共寿宁县委决定拔除这个“硬钉子”,担任主攻的游击第七支队由赖金标率领。1月4日凌晨,赖金标派出3位战士化装成挑水工,靠近地主民团大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门口哨兵。突击队迅速攻入地主大宅院,消灭民团团丁20多人,还将来不及逃跑的大地主、恶霸提到大堂,宣布其罪行后枪决,极大地震慑了四方。寿宁县时任国民党县长叶鼎文吓得偷偷溜出寿宁,宁可弃官也不敢把性命搭在寿宁。

军内职务快速提升

1934年1月13日,根据福州中心市委指示,福安中心县委决定成立闽东北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团,团长任铁锋、政委叶飞。2月10日,中心县委书记马立峰赶赴寿宁,将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七支队改编为红二团第十六连,连长赖金标、指导员范式人。

后任福建省委第二书记和邮电部党组书记的范式人回忆,赖金标是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教官,“初期担任十六连政治指导员时枪都打不好,是赖连长耐心细致地教我如何用枪,使我的枪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红十六连编入闽东红军独立二团后,作为闽东革命军事的主力部队,活动区间已经不局限在寿宁。1934年3月25日,宁德县赤溪龟山大刀会头目林明益、黄信步、邱伏太策划阴谋,佯称带队投奔共产党,诱骗中共宁德县委警卫连和赤卫队70多人到村里,当晚将之全部杀害,当中包括县委书记叶秀荃、下南区苏维埃主席陈洪妹。为给死难烈士报仇,4月21日,叶飞、赖金标等率领红十六连和附近赤卫队武装开赴宁德赤溪龟山,将民团和大刀会法兵200多人一网打尽,缴枪20多支、大刀无数,抓捕并处死林明益等3名主谋犯。

接着,红十六连又攻克宁德官岭、福安西隐等地反动民团据点和福安白鹤会反动武装会馆,转战柘洋、周墩、鼎霞地区。闽东革命史书中这样记载:“此时,红十六连已拥有150多人枪,成为闽东红军英勇善战的主力部队。”“除赖金标外,其余均为寿宁籍子弟兵。”“他们横扫千军如卷席,打出了红军威名,打得反动民团闻风丧胆。”“各地干部提起十六连,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寿宁师傅真了不起!”

1934年5月,在红十六连外出作战期间,国民党浙江驻军84师某旅应国民党寿宁县党部请求进入寿宁“清剿”,在院洋、半岭、仙峰、南阳、下洋等隘口筑起碉堡,组成一道封锁线,切断岗垄苏区与外部的联系,其中院洋驻军最多,有400多人。

为了打击这股强敌,寿宁县委调来县大队和其他区武装,以红十六连为攻坚主力。6月16日夜,冒着小雨出发,当队伍到达院洋后门山时,敌人尚未睡觉。据事先侦知,敌人主力驻在村中心大地主房子里,房后是一个仓库,约有两个班守敌,另有一个班由排长带班,守在村口一座房子里担任步哨。

赖金标和范式人研究决定,从各排抽调9名神枪手作为突击队,率先解决村口步哨敌兵,主力1排、2排则从村子两翼迂回在村中心大房子周边埋伏,堵截大股敌军从房中出来增援,3排负责解决仓库里的敌人。

进攻命令下达后,红军班长吴乌弟率先解决村口门外步哨,并带队冲到房内楼上,不到几分钟时间,收拾了一个班守敌全部。村中心敌军听到村口传来枪声后,约有一个排的敌人冲出门口,企图占领村口房屋,赖金标带领战士沉着阻击,敌人很快龟缩回大房子内。吴乌弟带领神枪手加入包围大房子行列,对准小后门精准射击,弹无虚发,迫使敌军不敢出屋。处于正面对敌的赖金标枪口对准大门,敌人露头一个打一个,他和战士们数着子弹点人头。

仓库敌军也在3排攻击下被全部消灭。战士们收缴了枪支子弹等战利品后,本想继续攻击主屋内的敌人,但敌人凭借坚固的院墙防守,此时侦察兵报告敌人援兵将至,赖金标、范式人只好命令战士们撤出战斗。这一仗共消灭敌军40多人,俘虏2人,伤敌若干,缴获长枪71支以及大量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吓得附近敌军龟缩在大的据点内,闽东北岗垄苏区的交通得以打通。

1934年6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成立,命令红二团第十六连升格为红二团一营,赖金标任营长、范式人任教导员。9月30日,闽东临时特委合编成立闽东红军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标、政治部主任叶秀蕃、参谋长许庚弟,赖金标同时兼任一团团长、叶飞兼任一团政委,师部明确赖金标、叶飞率领的红一团为主力团。

从1932年8月到1934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赖金标经历血与火的锤炼,军内职务得到快速提拔,源于组织信任和赖金标的军事天才以及他所率领的红军队伍的赫赫战绩。

“有子弹的跟我来”

1934年闽东土地革命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高潮时期,远在闽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却遭受大规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撤出闽西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4月3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遭受破坏,闽东党组织切断了与省委的关系,自然也中断了与中央的联系。因此,红军撤出闽西和国民党部署对闽东进行军事“围剿”时,闽东特委和红军独立师并无察觉。

1934年12月,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军事会议上惊呼“闽东军事发展迅速,日来突飞猛进,为向所未有”,随即在部署对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的同时,出动近10万兵力,对南起闽江口、北至浙南区间的闽东各县实行大规模“围剿”。

在此关头,闽东特委内部对放弃还是坚守根据地产生意见分歧。1935年1月13日深夜,临时特委在洋面山召开军事会议进行激烈讨论,赖金标从长期作战经验角度分析了当前严重态势,援引井冈山时期的战略转移,提出避其锋芒,跳出外线,保存实力的主张,开始特委主要领导并不赞同,最后叶飞主张“打一仗给根据地人民一个交代再撤往外线,然后伺机打回来”,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

1935年1月15日,闽东红军独立师在福安、柘洋交界的西竹岔打了一场伏击战,战斗持续3个多小时,也是独立师成立后最大的一次阵地战。当前方侦察兵报敌人援军将至,闽东独立师只好撤出战斗,但敌人咬住红军撤退路线,在寿宁的三角林村附近设伏,当独立师二团、三团到达这一区域时遭受了包围。

为了保护主力部队,叶飞决定抽出40多名战士组成突击小分队,赖金标自告奋勇担任突击队指挥。为了吸引敌军,赖金标双手端着机枪,边打边喊,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带着部队转移到安德地区。3月1日,在宁德赤溪的牛洞村茶坪自然村与部队主力会合。但国民党新10师“追剿”部队新调一个团,已经在前方布下封锁线。

赖金标再次挺身而出,大喊“身上有子弹的跟我来”!他手持机枪,亲率30多名战士抢占背侧小山头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撤退。身边的战士子弹打光后全部牺牲,赖金标身中多枪,仍然用枪顶着大地,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努力不使自己倒下。敌军看赖金标已经没有子弹,蜂拥而上将他缚住。

此时赖金标还没断气,敌人就将他放在地上拖,直至断气。敌人残忍地将头颅割下,挂在福安甘棠镇的城门上。甘棠镇群众关起房门,偷偷地在家中为赖副师长点上香烛,祭奠这位红军英雄。

赖金标永远是闽东革命老区的骄傲,永远活在闽东人民心中!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