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牵头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其显示,在1985~2019年这35年间,中国人变得越来越高,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1厘米,增幅全球第一;女性平均身高增长6.1厘米,增幅全球第三。
在这个“腿长即王道”的时代,身高很大程度影响着孩子的形象。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男性理想身高为177厘米,女性为168厘米,八成孩子未来身高达不到父母预期。
可偏偏很多家长心大,以为孩子矮只是暂时的,过几年就好了,殊不知就是因为这个心理,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害了。
长得太快、太慢都不好
性早熟、矮小症均可能导致身高发展受限
前段时间,一位10岁女孩被家长带着来福建协和医院儿科内分泌科检查。女孩只有1.39米,乳房大小与成人无异。仔细询问后,方昕主任发现,女孩在8岁时就已月经初潮,但家长由于在外打工,无暇关注孩子身体上的异常。这意味着女孩的身高可能只能停滞在目前的高度。
方昕主任说,月经初潮意味着女孩进入青春期晚期,生长年限就少,导致基础身高不够。生长年限少一年,身高将损失5~7厘米。在此之前的2~3年,孩子的乳房会开始发育,如果当时家长及时发现并干预,孩子的身高还有救。现在,已无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
男孩9岁前表现为生殖器官发育、阴毛腋毛生长、阴囊皮肤颜色变深等,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变大,或10岁前来月经,家长都需要注意。此外,孩子的身高体重发育过快,也需高度警惕性早熟,及时干预。
目前,大部分的性早熟病因不明,不良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诱因。若确诊,可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拟试剂治疗。此外,也需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另外,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导致的矮小症,也容易影响孩子身高。此前,一位来就诊的5岁男孩,身高仅有89厘米。经检查,他的骨龄仅为2岁。而影响他身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先天垂体发育不良。好在家长及时干预,经过生长激素治疗,3个月内孩子长高了6厘米。若长期规范治疗,身高也将赶上同龄人。
5岁以上每年增长不低于5厘米
每半年评价一次骨龄
1~3岁和8~12岁是孩子身高猛长的黄金期,女孩6岁、男孩8岁是性早熟的高发年龄。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
方昕主任提醒,家长应随时注意孩子的身高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这些情况要注意,如:连续3年一直坐班级前三排;连续3年孩子的衣服鞋子都不用换大一号;5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小于5厘米;此外,体检不达标,也有可能是矮小症,建议尽早去儿科内分泌专科咨询检查。
若发现异常,可通过血常规检查,血糖测试,骨龄检查,微量元素检查,生长激素检查等发现问题。
一般来说,5岁以上的孩子建议每半年评价1次骨龄,通过比较儿童骨龄和年龄的关系,分别进行评价和管理。
1、骨龄提前年龄1.5岁以上,孩子有性早熟风险,应抓紧预防;
2、年龄和骨龄相差2岁及以上,提示孩子矮小或性早熟,需采取相关措施;
3、腕骨骨龄明显落后,则说明孩子生长激素不足,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
若发现孩子性早熟,必要时可使用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延缓骨骺愈合,改善成人期的最终身高,必要时可联合生长激素治疗,促进长高。
如何预防早发育?
01、做孩子的“食物大总管”
荤菜不宜过多,少吃洋快餐,少喝饮料,少吃反季节蔬菜,建议以时令菜肴为主;
02、把女性用品收好
家长使用的护肤品、化妆品中有可能含有雌激素,应将这些物品收好,防止孩子涂抹;
03、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避免过多的光线照射。因为过多的光线会引起睡眠紊乱,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导致卵泡刺激素提前分泌,从而导致性早熟;睡眠时间方面,婴儿16~18小时,幼儿11~15小时,学龄前儿童9~10小时,小学生9小时,中学生8小时;
04、经常让孩子做些跳跃,锻炼下肢力量的运动
也要注意运动的强度,不要伤害孩子的身体;
05、做好孩子的身高管理监测
通过身高曲线图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