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28日讯(通讯员 黄文静)“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清碑・官箴》中的古训跨越时空,依然闪烁着廉洁从政的智慧光芒。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公平正义的“第一现场”。切实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正是基层反腐的核心任务。要以制度为纲、监督为剑、文化为魂,系统构建基层廉洁防线,让清风正气浸润乡土。
制度之基,固则廉兴。制度是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蔓延的根本保障。古人云“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正是强调以制度明晰公私边界,使公务人员始终恪守廉洁准则。制度清单、“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政务公开这些制度,就是为了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加强问责,给权力运行划出“硬杠杠”。只有让权力每一步都有制度可循、有规矩可依、受监督约束,党员干部才能不抱侥幸、敬畏制度、守住底线。这样才能做到“公生明,廉生威”,真正维护好基层政治环境的清明健康。
监督之剑,利则腐惧。 监督是权力的“紧箍咒”,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古人云“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腐败问题的滋生,往往始于微末之权的失守,源于细微监督的缺位。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就是要将监督“探头”延伸至基层一线,聚焦“三资”管理、养老、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具体人与事,让监督“长牙”、纪律“带电”,推动纪检监察机关做实做细监督职责,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同时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
文化之魂,正则风清。相较于监督的“外在约束”,廉洁文化更强调“内在自觉”,古人云“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强调思想源头对行为风气的根本性影响。廉洁文化建设,重在润物无声,如果思想这个“总开关”没拧紧,价值观偏了,风气坏了,腐败就容易钻空子。要像种地一样,深挖廉洁文化因子,持续开展廉政教育、警示教育,树立身边的廉洁榜样、营造崇廉文化氛围,方能实现“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的良性治理局面。
制度、监督、文化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为支撑、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制度奠定规范基础,监督形成有效威慑,文化涵养思想自觉。唯有将三者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才能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新征程上,要继续以严的基调、实的举措,推动基层廉洁文化建设走深走实,让清廉之风吹拂每一片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