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精神原点
那么福州的原点
就藏在三坊七巷的檐角墙影间
福州三坊七巷一角。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这里不只是“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更是福州人生活的现场
石板路深处飘出茉莉茶香
观众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沉浸式实景演出。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马鞍墙下传来软糯的闽剧唱腔
老榕树的垂须拂过多少寻常人家的晨昏
当你走进三坊七巷
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福州气质
既有老厝里的从容与温情
又有面向大海的勇敢与开阔
1
一方巷陌
何以成为“近代史源头”?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一百多年前
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
也正是在那时
从福州城一片名为“三坊七巷”的街巷里
走出了一批人
他们或抬眼望向寰球,或低头寻求变法
或执笔唤醒民智,或挥臂慷慨赴死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
为一个民族求索出路
也为一个时代,立下了精神的坐标
游客在福建省福州市林则徐故居参观。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虎门销烟的滚滚浓烟
是他捍卫民族尊严的怒吼
即便身处逆境
他仍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组织编译《四洲志》,洞察全球风云
这份格局与胆识
正源于三坊七巷赋予他的文化底色
游客在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严复故居内参观。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他怀揣救国之志,远渡重洋
一部《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个字
如惊雷般震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人
他引进了西方的思想火种
试图为古老的文明寻找新的出路
这是知识分子的担当
更是福州人“敢为天下先”的体现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衣锦坊41号和宫巷沈葆桢故居内,三株百年流苏树花开如雪,点缀白墙黛瓦。
他是林则徐的女婿
也是林则徐的继承者之一
作为中国近代海军、航运的奠基人之一
他创办福建船政,派出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
他用行动诠释了何谓“自强不息”
他们从这条街巷走出
走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他们的精神
汇聚成一种独特的“福州气韵”
是开眼看世界的格局
是自强不息的韧劲
是求索担当的脊梁
2
风骨之外,福州是一座
可以“慢慢走,深深爱”的城市
历史不只在故居与史料里
也藏在福州的日常风景与烟火气中
风景里,有福州的温柔
除了三坊七巷
你还可以去烟台山看万国建筑群
游客行走在通向福州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巷道上。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去鼓岭
感受清风穿林、薄雾拂面
福州市晋安区鼓岭风光。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或在闽江畔
等待一场温柔而磅礴的日落
这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的闽江两岸风光(2022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福州
是一座被山水温柔包裹的“有福之州”
3
美食里,有福州的滋味
走过青石板路
别忘了尝一碗汤鲜肉弹的福州鱼丸

品一碟皮薄馅嫩、口感弹牙的肉燕
在福州三坊七巷同利肉燕非遗文化体验馆内,小朋友在包肉燕。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沏一盏茶香氤氲
回味清甜的茉莉花茶
在福州茉莉花茶制茶工坊,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制茶的第七道工序“提”。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这些舌尖上的风味
是福州人几百年来
踏实、精致的生活态度
4
风骨传承
在当下如何“鲜活”起来?
历史,从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
风骨,也绝非冰冷的雕塑
为了让这份精神血脉在当代“活”起来
这个冬天
一场文旅活动将在三坊七巷启幕
11月28日至12月2日
在福建省文旅厅指导下
兴业银行以其吉祥物「兴福龙」为主题
设置系列活动


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亲临现场
以冷凝合香、剪纸、软木画与漂漆之艺
串联闽都千年风雅
在墨香纸韵之间
将福州的历史文脉
定格于独一无二的方寸画作之中
观众在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里观赏女性题材的漆画作品。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从三坊七巷仰望中国近代史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体的命运沉浮
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的
集体觉醒与顽强抵抗
这片巷陌
就像一座精神的灯塔
它告诉我们
风骨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是严复“译介西学”的睿智
是沈葆桢“实干兴邦”的笃行
如今
坊巷依旧,古榕长青
福州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的古厝绿树。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先贤的精神
已如榕树的根系,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融入福州人早市的一碗锅边糊
午后的一盏茉莉花茶
和夜晚闽江不息的灯火里
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北门。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它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
前来倾听
前来感受
在风景、美食与人文的交织中
读懂福州,传承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