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漳州
标题图
漳州南炮台:守海百年的“天南锁钥”
2025-11-28 11:18 福建日报

上个月,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漳州开发区”)黄金海岸北段栈道及景观提升工程完工开放,串联起南炮台海防公园等景点。步行于栈道,目之所及是湛蓝辽阔的海湾,栈道下方浪花飞溅,数十米下的海底有一艘沉船,正是1937年9月3日在此被击沉的日军军舰“箬竹”号。

南炮台坐落于漳州开发区屿仔尾镜台山上,又叫屿仔尾炮台,素有“天南锁钥”之称。漳州港南炮台与胡里山北炮台,形成南北对峙,互为掎角,扼守厦门海口,拱卫着祖国东南大门。

时过境迁,站在南炮台的斑驳城垣上,周围绿植相映成趣。且听,这里有战火的轰鸣,有驻守的哨响,有奠基的呐喊,有往来巨轮的汽笛声,见证绵绵港湾的日新月异。

南炮台 庄建国 摄

抵御外侮,英雄炮台屡立战功

“屿仔尾炮台位于龙溪地区较为偏僻的一个自然村,其首次出现在史料里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版的《海澄县志》。”龙海区档案局局长沈达介绍,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位于厦门港、漳州港的进出口。

据《龙海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桢为配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开展禁烟斗争,防御英帝国军舰入侵而筑。

虽说为御侮备战而建,但始建的炮台在海边仍使用散炮。此后,这片海域又多次遭到英军不同程度的攻打,官员督促加强防御措施,设置各种炮用沙袋稳固,制造炮车以安放笨重的大炮。

在多次英军侵华的战争中,厦门炮台与南炮台夹击发炮,协同作战。

1841年8月21日,英国侵华军由香港北上侵华。8月26日,英军分三路挺进厦门湾,三艘军舰与海军划艇面对面地进攻屿仔尾炮台。

屿仔尾炮台守军奋力反击。“无奈,屿仔尾炮台火炮数量不如舰载火炮,而且那些老式铁炮需要冷却,不能连续击发,再加上炮台处于下风口,炮击之后硝烟迎面而来,炮手几乎要窒息了,英军逐渐逼近。”漳州开发区文联主席黄清亮介绍道,最后,英海军陆战队蜂拥而至,向清军的滩头炮阵进攻……

这场战斗的惨烈,保存在英国海事局所藏的《1841年英海军陆战队进攻福建漳州河口》画作上,尽管当时的随军画师以宣扬英军的胜利为画旨,但战斗场面之激烈依稀可见。

鸦片战争之后,厦门湾两岸规划建设8个炮台,北岸以胡里山炮台为总炮台,南岸有屿仔尾炮台、龙角尾炮台。1886年屿仔尾炮台再次扩建,安装了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大炮,口径280毫米,炮重87吨,有效射程16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岸炮。当时的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还为南炮台题匾“播荡烟尘”。

如今,在国家档案馆里还收藏着一张清光绪年间《屿仔尾炮台明暗炮全图》,展示了近代海岸炮城的建立。

半世纪历史沉淀换来南炮台赫赫战功。1937年9月3日凌晨4时3分,日军向厦门岛发动进攻。在载有16架轻型轰炸机的轻型航母“神威”号掩护下,日本南支舰队命令大熊司令官率领的第五水雷战队发起攻击。

上午6时许,该战队“箬竹”型13号等3艘敌舰入侵厦门湾,一边开炮一边冲向胡里山炮台,同时派海军陆战队乘小艇冲向白石与胡里山炮台之间的沙滩,意图在那里登陆,拟绕道扑向要塞后背,进行水陆夹击。

下午,日舰在日军飞机的掩护下,企图从鼓浪屿向外逃窜,经过屿仔尾炮台时,在主台官何荣冠指挥下,主炮手李青山发出攻击,击中日舰“箬竹”舰右舷,洞穿船舱。

“箬竹”舰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舰上的日军猝不及防,马上对屿仔尾炮台进行炮击。一时间,南炮台上弹片纷飞。

谈起这段历史,黄清亮激动万分,据他走访考证,当时的炮手彭碧龙被弹片击伤踝骨仍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在李青山操作下,屿仔尾炮台克虏伯大炮继续打击增援“箬竹”舰的其他两艘日舰。屿仔尾海域顿时炮火腾飞,硝烟弥漫。

厦门湾北岸胡里山炮台、白石炮台等也开始发炮打击日舰。救援“箬竹”号的军舰也自顾不暇,只留下“箬竹”舰在仓皇撤退中沉入深垵湾(现漳州开发区四区)海底。这是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击沉的第一艘日本军舰。在1937年9月5日的《华字晚报》中曾有过该艘日舰被击沉的报道。

这次厦门抗日保卫战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华南抗日战场上爱国将士的士气和信心。南炮台制作了“共赴国难”纪念章,发给各个士官。

如今,漳州开发区展示馆内仍存有2007年从南炮台出土的克虏伯炮弹。“在我们当地人眼里,这枚锈迹斑斑的弹体不只是武器残骸,还是我们用来缅怀先辈驾船迎敌、保家卫国的精神坐标。”漳州开发区展示馆工作人员说。

民兵在南炮台哨所前集训。 林洁 摄

前沿哨所,民兵共护海防安全

海岸的秋风带来几分凉意,哨所民兵的汗水湿透衣衫。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在南炮台民兵训练基地,随着哨长一声令下,女民兵们又一次挺拔军姿,她们踩着晨露,精神抖擞、动作整齐。南炮台旁矗立着一座68米高的灯塔,这里便是女民兵的营盘。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诞生于“抵御外侮”并饱经战火洗礼的炮台,转变为东南沿海的前沿“哨所”。缘何南炮台成为民兵哨所?又为何由女民兵驻守?

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为了捍卫革命成果,守护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大批沿海村庄的妇女自发组织起来,参加海岸防御工作。”讲解员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电影《海霞》便是以祖国沿海的女民兵为原型拍摄的。

新中国成立后,南炮台改为海防民兵哨所。1952年由龙海县港尾乡石坑村民兵营接管。据《龙海县志》载,1956年开始建立民兵固定哨所,1972年8月调整为南炮台、镇海、白坑、海门等13个海防固定哨所,1978年12月南炮台海防民兵哨所改为由女民兵执勤。

历任哨兵坚守岗位、不辱使命,成绩突出:参加了八二三炮击金门战斗、发现并捕获1名下海投敌分子,被漳州军分区记集体三等功1次,多次被省军区、漳州军分区评为先进民兵哨所。

自2003年起,哨所隶属于漳州开发区人武部,编制10人,其中哨长、副哨长各1人,哨兵8人,公开征集本地青年。新修的哨所占地700平方米,瞭望塔主体工程高68米,于2009年3月竣工使用。

“哨所就是我们的家。尝尝这中秋月饼,都是姐妹们自己做的。”今年30岁的曾艺娇,以哨所为家已有10个年头,见证了哨所10年间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哨所环境和训练项目。“刚来的时候,仅有一个房间安装空调,10个姐妹夏天挤在一间宿舍打地铺。现在条件好了,两人一间,上床下桌。”曾艺娇回忆,以前拿着真枪做瞄准动作,动作保持一个小时不能动,还有格斗和徒步训练,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徒步30公里到厦门,从凌晨走到晚上。“回来那晚大家都在宿舍用针挑脚底的水泡,比比谁的水泡大和多。”曾艺娇笑着说,很苦,但回想起来还挺快乐的。

不变的是女民兵们对哨所的真挚忠诚和一丝不苟。“从小就觉得穿上军装特帅,哪怕我是女孩子,想当兵、想护卫海湾,家里都相当支持。”从稚气未脱的少女,成长为哨所副哨长,曾艺娇同队友披星戴月地观察沿海岸线,如雄鹰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如今,除了常规训练外,哨所推动建立军地跨机构、跨部门、多层级信息通报制度,引接综治网格化监控系统,提升拓展哨所的功能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下海防战备和海防管理需要,哨所职能任务拓展为‘三哨一队一员一窗口’。”漳州开发区武装部潘艺勇介绍,即侦察报知“观察哨”,岸线警戒“前沿哨”,防台风防汛和海上救助“报警哨”,维护辖区治安“巡逻队”,海防管理“信息员”,以及国防安全宣传窗口,同时配合公安边防、海防、海洋与渔业等部门打击海上各种违法行为,共同维护海防安全稳定。

南炮台所在的漳州港,如今碧海蓝天,欣欣向荣。 易欣 摄

港城兴起,回望百年海防长卷

登上南炮台,城门上可见“播荡烟尘”四个大字,高大的、深褐色的三合土墙体,弹痕累累、锈迹斑斑,却结实如磐。行走在四通八达的堑壕内,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咸腥味,城内的那尊大炮,炮膛内还有一颗待发的炮弹……

现存的南炮台,由继任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于1876年(光绪二年)在原址上新建仿西式炮台的环形城堡一座。炮台呈椭圆形,以三合土与条石混合夯筑,周长约240米,高6米,厚1.5米。城墙上建有垛口、枪眼,城内建有城堡、兵舍、战壕、弹药库、练兵场等设施。

经历185年的风雨剥蚀,加上城墙寄生植物、大型古榕树等因素,南炮台三合土胶合材料流失,墙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侵蚀等现象。

承载着厚重海防历史的南炮台,是漳州开发区现存唯一一处完整的文物保护单位。今夕,如何守护这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2007年,漳州开发区启动修缮炮台,仿制一门克虏伯大炮装于主炮位上,进行保护性发掘并复原其原貌;2016年,南炮台公园再启动保护性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文物维修工程相关技术处理措施及用料,修复受损严重的城墙墙体。修整加固城墙周边大榕树等植物,“南炮台石牌”迁移到绿地,“南炮台赋”碑石迁移至炮台入口处,新增条状木凳、木质台阶,保护文物的同时方便游客参观。

南炮台教官为小学员演示迫击炮发射。(资料图片)

经过几轮修缮,南炮台公园一期于2022年7月开放,二期于2023年12月开放,总建设面积约4万平方米,整体升级为集古迹保护、国防教育、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海防公园。

采访当日,记者搭乘迷彩小履带车,穿梭于南炮台公园。全长约500米的海防长卷,两侧是大型艺术浮雕墙,艺术家以苍劲的刻工,雕刻出波澜壮阔的海防故事,让我们得以回望几百年前漳州沿海百工鳞集、机杼炉锤的繁茂景象,《南炮台赋》《东南海防赋》记载着历史沧桑,陈元光、俞大猷、戚继光和施琅等历史人物,更让我们致敬百年南炮台海防卫士的威严。

每年盛夏,漳州开发区在此组织基干民兵集中轮训活动,来自各行各业的民兵在南炮台前集训,组织开展军事理论、队列训练、射击打靶、体能训练、卫生救护等训练科目。

无论何时,每当哨所的号角响起,一众民兵闻声而动、听令而行,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士气迎接任务。在这片承载着厚重海防历史的集训场上,留下新时代民兵淬炼与成长的身影。

南炮台公园内建有海防广场、灯塔景观、烽火台及军事主题儿童乐园等多个区域。而南炮台民兵训练基地除了进行民兵训练,还拓展了野外军事训练、特种兵夏令营等别具特色的军事体验实践活动。

“基地配有激光模拟射击和用以组装拆卸的自动步枪、手枪,以及各式手雷、模拟迫击炮、战术护具、野战班帐篷等设备,让每位来此的学员能体验真实的军营生活。其中,组装拆卸环节尤其受到学员们的喜爱。”南炮台海防实训基地负责人罗学洪介绍,修缮后的公园为国防教育开设了新课堂,基地也在不断创新国防教育的方式、载体和内容。

采访的脚步愈深,对南炮台的历史意义也愈加敬畏。南炮台公园与南炮台、开发区展示馆相连接。展示馆内以南炮台为引,娓娓道来漳州开发区的时代变迁——

1992年,国家交通部、福建省人民政府、招商局集团为服务对台“三通”谋划创办漳州开发区,着力打造中国“第二蛇口”。当时,开工奠基仪式便是在南炮台东侧举行。创立之初,漳州开发区总部设在南炮台内,直至1994年迁出。

彼时起,开发区阔步迈入大建设、大发展时期,陆续诞生第一条疏港公路、第一个万吨级码头、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先乱石浅滩的偏僻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宜业宜居的活力滨海新城。

从南炮台眺望四周,这片抵御外侮的海域,如今拥有岸线28公里,其中-8米以下深水岸线长达13公里,可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有条件发展成为国际中转港。区内招银港区已建成17个码头泊位,其中3.5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设计年吞吐能力超5800万吨;是国家一类口岸和首批对台直航口岸之一,已开通至美国、日本、韩国等外贸货运航线和香港、台湾、上海、大连、青岛、深圳等集装箱航线。与之相配套的海关、边检等口岸联检部门和报关行、外轮代理等机构齐全。自2002年口岸开放以来,漳州港累计货物吞吐量超4.28亿吨。

从抵御外侮的世纪炮台,到守护海防的前沿哨所,再到如今港城崛起的见证,南炮台的故事,是漳州开发区发展的缩影。历经百年风云,这片曾经的战场,如今已是经济发展的热土。昔日隆隆炮火,今朝巨轮笛响,南炮台见证着港湾的繁荣与变迁。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