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中——漳州最“特别”的中学。这所学校,由漳州市委政法委牵头指导,汇聚教育、公安等全市多个部门力量建设而成。
30余面锦旗上墙。开学一年多,学校收获家长赞誉。一面面锦旗背后,彰显市委政法委的破局担当——直面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痛点,构建“前期矫治—中期教育—后期跟踪”全链条体系,为迷途少年筑牢归正防线。
47天建成学校。创造省内专门学校建设纪录。速度背后体现市委政法委的主动作为——虽未列入全省首批试点,但市委政法委秉持“上前一步、填补真空”理念,统筹协调多个部门全力推进,精准填补未成年人专门教育盲区。
209名少年“浪子回头”。从“问题孩子”到“懂礼少年”,一幕幕蜕变的背后,是一个个部门扛起的社会担当——用“因材施教”的精准滴灌,让教育真正触及心灵、唤醒自觉。
从“填补空白”的从无到有,到“深耕实效”的从有到优,这所承载着社会关注目光的中学,正书写着未成年人矫治教育的漳州答卷。近日,记者走进校园,解锁锦旗背后的育人密码。
“叠的被子方方正正,见了我们还会主动认错,孩子真的变了!”近日,在第十六中学,家长杨先生握着教官的手反复感慨,一面崭新的锦旗被郑重挂上荣誉墙。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还因孩子被送至该校而激烈反对,认定这里是“管‘坏孩子’的地方”。
杨先生的态度转变,并非个例。截至2025年9月,该校荣誉墙上已悬挂着30余面锦旗,2块感谢牌匾。
这背后,是市委政法委“上前一步、填补真空”的工作担当——在福建省专门学校建设布局中,漳州未列入首批试点,但“未成年人‘抓了放、放了抓’的困境不能等”。2024年7月,市委政法委主动请缨“主动上前一步,填补专门教育盲区”。
这一破局之举,直指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痛点。正如日前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披露的数据:2024年最高检依法核准追诉低龄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34人,其中也有福建省的案件;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侯建军更指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未成年人犯罪却呈“反向增长”的态势。
一场规划建设攻坚战随即打响。
2024年7月15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思路,漳州市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每月召集公安、教育、财政、检察、法院等部门开专题会,逐个破解“选址难、编制缺、体系散”等难题;
2024年8月1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慧德带队直奔市第十六中学建设现场,督导校舍改建进度,敲定“安全与温度兼顾”的建设方案;
2024年8月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召开,专题研究学校筹建管理事宜,为办学经费、师资配置等“开绿灯”;
2024年8月22日,在漳州城投集团等单位昼夜赶工下,校园改建工程顺利完工——教学综合楼、风雨运动馆、师生食堂一应俱全,187路监控与“一键报警”筑牢安全防线,阅读长廊、图书角等又添温情细节。
2024年8月29日,第十六中学正式揭牌;2024年9月1日,如期开学。从部署到开学仅用47天,创下了专门学校建设的“漳州速度”。
“速度背后,是对每一个孩子的用心。”该校书记陈锦辉介绍,学校虽建得快,却没半点“仓促感”,从课程设置到管理模式,都围绕“让孩子变好”展开。
开学前三周,学校会开展军事化训练,通过“叠被子、整内务、守作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日常教学中,分级课程涵盖法治教育、认知矫正、心理疏导等,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精准干预;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学费、伙食费全免,还构建了“前期矫治—中期教育—后期跟踪”的全链条体系——学生离校后,老师仍会持续跟踪观察,防止“二次跑偏”。
截至2025年11月,该校已累计接收学生209人次。
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漳州融媒记者 许文彬 摄
“老师,我现在能赚钱养活自己了……”深夜电话里,小海(化名)的声音带着力量,让市十六中班主任陈国良老师眼眶微湿。
半年前,小海刚入校时,陈国良觉得他“像受惊的小兽”:走路总低着头,被同学笑“憨”也不吭声,唯独一提奶奶,脸就涨红了。
后来跟小海接触多了,陈国良才摸清这孩子的难处:母亲改嫁,父亲去世,从小跟奶奶相依为命,无人管教才走了歪路。
第一次“破冰”在班会课上。有同学打趣“你奶奶早忘了你”,小海突然拍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陈国良没有当场批评,课后把起哄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谈心。第二天班会,起哄的学生主动道歉,小海的肩膀轻轻颤抖,第一次抬头说“没关系”。
每周值班时,陈国良总找他聊家常,从食堂饭菜聊到家乡风景。
直到一次语文课,小海在“给家人的信”里写:“想好好的,想见奶奶,想知道家人想我吗?”这句话让陈国良暗下决心,帮他圆“见家人”的心愿。
可小海的家属会见名单始终是空白。陈国良和教官们四处打听,只从档案里找到小海外婆的联系方式,老人却哽咽着说“年纪大了走不动”。
两个月后学校组织家长见面会,经过反复沟通,小海的舅舅终于赶来。那次见面后,小海话多了些,但最想念的还是奶奶。
“老师,我想听听奶奶的声音。”一天,小海鼓起勇气说。彼时奶奶刚摔伤病危,陈国良和教官商量后,决定暂时隐瞒病情。
傍晚的操场,夕阳拉长影子,陈国良陪着小海拨通电话。“奶奶想你,你一定要听话!”熟悉的声音传来,小海哭着点头。挂电话后,他走到陈国良身边,小声说了句“谢谢”。
从那以后,小海像变了个人:课堂上主动举手,帮同学整理床铺,舅舅寄来的苹果还会分给曾经欺负他的人。
六个月矫治期快结束时,小海总问“会有人来接我吗”,经老师和教官反复沟通,他叔叔答应照料他。
离校那天,小海背着行李在门口张望,看到叔叔后笑着跑了过去。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离校生家访时,陈国良却犯了难。“不敢去,很怕他过得不好。”最后,陈国良拜托同事随校领导一同代替自己去小海家。
家访当天,小海早早就在门口等,看到来的不是熟悉的陈老师,他忍不住问:“陈老师怎么没来呀?”临走前,他拉着教官要了陈老师的联系方式。
那天夜里,陈国良的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接通的瞬间,他立刻认出了小海的声音。
“老师,您今天怎么没来?我现在在帮叔叔干海上养殖的活,一天打两份工,能自己赚钱!我还换了老人机,不想跟以前的朋友联系,想好好过日子……”小海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近况,还反复邀请陈老师,“有空一定要来,我请您吃海鲜”。
听着小海的声音,陈国良眼眶湿了。那个曾经躲在角落的少年,真的长出了“向阳而生”的力量。“这些孩子不是‘坏孩子’,只是需要有人拉他们一把。”陈国良感慨道。
这份“怕失望却仍牵挂”的心意,正是这所专门学校最暖的底色,也是“问题少年”重生的希望。
“这是我做的唇膏,妈妈你试试……”近日,在第十六中学举办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少年捧着亲手制作的唇膏递向母亲,信里“对不起,以前不懂事总惹麻烦”的字句,让母亲红了眼眶。这样的场景,在这所学校并不少见。
“家庭教育缺失不是孩子的错,要用更多的温暖补上。”市第十六中学校长吴文强道出了初心。
在化学老师兼班主任的陈国良的课堂,他总琢磨着将化学课改造成“亲情工坊”,融化亲子间的坚冰:手把手教学生做唇膏,联动语文课让学生写“给妈妈的信”,在家长见面会上将手工品与书信一同送出。
“光靠学校的力量不够,要让更多人加入‘成长守护者’的队伍。”吴文强介绍,学校建立了“3+X”帮教机制:“3”指公安局、教育局、检察院,“X”则涵盖政法、民政、法院、妇联、关工委等14个部门,以及家庭、爱心企业家等社会力量。
办学以来,团市委、关工委、漳州司法强制戒毒所、芗城启航社工等单位常去学校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们解开“心结”。
日前,学校联合市检察院、芗城区检察院、妇联、启航青少年社工中心,举办“家校同心,共育未来”活动。
“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根本不听我的’,其实是没找对沟通方式。”芗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小勤记得,有位父亲每次见孩子都骂“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孩子越抵触,父亲越暴躁。她引导家长“少指责、多倾听”。张小勤说,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是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叛逆背后,往往是渴望被看见”。
在这所学校里,让人动容的还有来自民辅警教官的“柔性守护”。教官遵循“警力跟着学生走”,不只是护安全,更是当“生活老师”:教叠被子从“堆一团”到“方方正正”,还帮男生剪头发“显精神”。
如今,这份“柔性守护”已见成效:曾经爱用拳头表达情绪的少年,学会了主动伸手帮扶同学;往日把宿舍堆得杂乱的孩子,将被褥叠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那些因家庭教育缺失而留下的缝隙,正借助各部门的合力,一点点将温暖填满。
家长开放日现场,一位母亲捧着儿子小郑做的面包感慨:“没想到他这么能干。”操场边,曾因打架逃课的小黄,正专注地舞着金红色长龙。
“专门教育不是终点站,而是加油站。”吴文强介绍,今年6月,16名学生参加体育中考、24名学生参加文化课中考。学校1月启动备考计划,班主任拆解考点,任课老师一对一辅导薄弱学科,心理老师缓解焦虑。
不论是体育中考还是文化课考试,吴文强都亲自带队送考,全程护航。最终,1人考上高中,9人被职校录取。
除了升学,学校还搭起“兴趣路”“技能路”,为学生开设了木偶、木版年画、舞龙舞狮、陶艺、烘焙、美容美发、棋艺等社团活动。小黄从握不稳龙杆到成为主力;小郑从不会打鸡蛋到能做面包——这些小成就,重建了孩子的自信,也帮孩子找到了未来。
47天破局立校,百余名迷途少年踏上“向阳之路”。这既是专门教育的温暖注脚,也是社会治理“最小单元”的鲜活样本。当市第十六中学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模式时,“守护版图”随之悄然扩展。
如今,漳州第二所专门学校已在规划建设,将构建起更加完备立体的“灯塔矩阵”,让法治教育更精准、技能培养更适配、社会支持更紧密,为更多迷途少年找到“向阳而生”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