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林霜主持召开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力争新馆项目加快落地、运营,打造成“城心连侨心”的新载体。市领导强调,“新馆项目建设是传承弘扬华侨精神、彰显泉州侨乡特色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承载着海内外侨胞的桑梓情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推进新馆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开放。”
在众多侨乡中,泉州与泉侨的密切联系都属于独特的存在。早在1996年,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式创办,这也是全国侨联系统的第一家华侨博物馆。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旧馆(资料图片 图源:泉州文旅)
泉州,就像一位翘首以盼的老母亲,将游子留下的物件、寄回的馈赠,细心收藏起来并不时擦拭、晾晒。“出国史馆”“泉州人在南洋”“故土情深——泉籍华侨华人奉献史”三个基本陈列及众多临时展览,以其丰富的文物史料诠释“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华侨精神。
如今,旧馆受限于原有的软硬件条件,难以适配当下的展陈要求,新馆的建设被提上议程。据悉,新馆项目选址于丰泽区北峰街道,地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西侧、泉州市博物馆东侧、北清东路北侧、北渠南侧。项目用地面积约46.5亩,规划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其功能布局涵盖展陈、业务用房、藏品库、公众服务、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等。新馆项目也得到泉籍华侨的大力支持,著名侨领陈祖昌先生明确表示将捐赠6000万元用于新馆建设等工作,首批款项现已到位。
傅宅经过加固修缮化身迎接南来北往游客的“古城会客厅”(资料图片)
当前,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项目相关工作已如火如荼开展。据介绍,项目关键手续均已办结,并完成文物考古调查、土壤污染调查、物探及地形测量、工程勘察详勘及审查、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等工作。
泉州,为何如此重视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工作?
在于泉州与泉侨源自血脉、文化的深厚联结。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泉籍华侨华人同样有着“母有所惑儿解忧”的初心与担当。从下南洋时期的“争一口气、讨一口饭”,到抗战时期的“南侨总会”等组织踊跃回国抗日救亡,再到侨资持续注入、携手共建家乡,广大泉籍侨胞虽隔万里之远,但心始终跟泉州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众多泉籍侨胞,虽所在国别不同、从事行业不同,但谈及故乡时都汇聚成一句话“只要家乡有需要,我必全力以赴。”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1.3万多家,其中侨商和港澳同胞投资兴办的企业约占80%。
“侨助千企万品出海行动”正式启动(资料图片 陈起拓 摄)
在于泉州持续优化的护侨惠侨的服务水平。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泉籍侨胞返乡发展的多元需求,守住华侨历史文化根脉,泉州探索了不少首创性举措。包括推动全国首部设区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法规《泉州市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于2025年1月正式施行;打造全省首个面向全球华人华侨的跨境选品平台——“侨易邦”,为侨商青年、侨二代提供跨境电商全链条服务,年交易额超150亿元;“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已吸引167个社团及商会进驻,累计接待超3000人次;打造全国首个海外华侨华人康旅中心,为华侨华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康旅体验……泉州,怀着慈爱之心,以暖心举措为在外侨胞搭建一个连心港湾。
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启用(资料图片)
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又承载着怎样的建设目标?
它将是满载华侨文化及血缘记忆的“藏书库”。华侨历史博物馆现有藏品6000余件,设有“李成智华侨华人图书资料中心”,专门收集侨史资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现有藏书两万多册,其中九千多册珍贵族谱、华侨华人社团刊物,是海内外知名侨史资料中心之一。新馆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已提前开展新馆基本陈列布展筹备工作,今年8月面向海内外发布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藏品与史料征集倡议书。现已征集到南侨总会纪念章、孙秀长抗战侨批等珍贵藏品数十件。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陈列的泉籍南侨机工资料(资料图片 张晓明 摄)
侨批展(图源:晋江梧林传统村落)
它将是诠释侨乡厚重文化的“新阵地”。据了解,华侨历史博物馆先后通过自办、引进、合作及出国办展等形式,成功举办临时展览200多个,接待侨港澳台同胞等海内外观众100多万人次,成为连接侨胞与家乡的重要文化纽带。以今年9月2日展陈的“中流砥柱——泉州华侨与南侨总会”华侨抗战主题展览为例,得到不少在外侨胞的关注,踊跃捐赠珍藏的华侨华人相关文物、史料等实物资料。新馆建成后,将以更加现代化的展陈空间、沉浸式的展览体验,成为创新华侨文化展览工作的新阵地。
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在泉州侨批馆体验传统书信文化(资料图片)
它将是链接远行游子与故乡“连心桥”。现有的华侨历史博物馆承担着省十三五规划和省海丝核心区项目“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该平台征集族谱数量已达10273册,帮助近百位侨胞成功寻根。新馆建成后,将主动承担起“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等涉侨服务载体的建设及运作,以更加密切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拉近了侨胞与故乡的关系,形成“家乡始终记着我们、念叨着我们”的情感眷念。
正所谓,树高千丈,其根在地。对客居海外的泉籍侨胞来说,难免有如风筝飘零长空的寂寥感,故土则潜藏于看不见的远方。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项目的建设,意味着泉州换上更加厚实、坚韧的“风筝线”,向游子明确传递出“虽行万里,但刺桐仍在守望”的血缘“信号”。而这种彼此眷念、守望,必将成为侨乡与侨胞携手共创未来的新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