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农林大学合并组建2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师生的重要回信,不仅是对一所高校的深情寄语,更是向全国涉农高校发出的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员令。高校财务治理是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体现。福建农林大学计划财务处坚持将学习回信精神与提升治理能力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高质量财务治理服务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力求让每一分资金都精准滴灌在农业强国建设的沃土上。
一、破旧立新,在“精打细算”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要“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其核心在于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导向问题。长期以来,高校预算管理容易陷入“基数+增长”的路径依赖,导致资金固化、沉淀。为打破这一利益藩篱,我们以“零基预算”改革为突破口,重塑资源分配的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
坚持“规划引领,以事定钱”,建立与学校“十五五”规划精准匹配的项目储备库。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并归并了3000多个陈旧项目,彻底摒弃惯性增长模式。通过这种“腾笼换鸟”,将腾出的宝贵资金聚焦到“双一流”建设和“三农”服务的刀刃上,实现了从“资金找项目”到“项目领资金”的根本转变。
与此同时,我们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通过压减因公出国、公务接待等一般性支出(2024年同比下降16%),换取科研创新的“宽日子”。通过“开源节流”和积极争取设备退税等政策红利,我们将省下来的钱转化为支持科学家深耕田野的真金白银,以财务资源的“精准滴灌”引导科研价值的“定向流动”。
二、数智赋能,让科研人员从“报销繁”中解脱出来
“把更多好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是总书记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深情期许。要让专家教授心无旁骛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财务治理必须做好“减负松绑”的文章,决不能让繁琐的报销流程绊住科研人员下乡的脚步。针对科研经费报销这一痛点,我们主动拥抱数智时代,不仅是做技术的“加法”,更是做流程的“减法”,重构科研经费管理的“服务生态”。
2025年,学校上线自主研发的“AI客服平台”,创新性引入“DeepSeek+RAG”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智能系统能够独立解答70%以上的常见财务问题,将咨询响应时间从10分钟大幅缩短至1分钟以内,实现了财务咨询的“全天候、零等待”。
此外,我们引入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让经费下达、银校对账等后台工作实现“无人值守”;全面推行“无纸化报销”,构建数字化闭环。这些技术变革的背后,是“以数据的‘无感流动’换取科研人员的‘有感减负’”的服务理念升华。我们致力于让专家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确保农林专家能将更多精力与智慧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
三、实践育人,把财务大厅变成“第二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林人才”。新农科建设呼唤的不仅是懂技术的专家,更是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主动打破行政与教学的壁垒,将财务大厅升级为立德树人的“第二课堂”。
我们打破专业壁垒,创新推出“导师团队制”。由计划财务处正式职工担任导师,带领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实战团队,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中处理审核、预算、涉税等复杂业务。这一模式是对全国首创“财务预审员”制度的深化与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财务大厅变成了生动的“新农科”“新商科”的人才实训场。学生们不仅锤炼了专业本领,更在严谨细致的财务工作中体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这种“场景融合”的育人模式,不仅解决了财务人手不足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心怀“国之大者”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类会计知识大赛中屡获佳绩,正是这一育人模式的生动注脚。
四、锚定“建设农业强国”宏伟目标,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是总书记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财务治理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展望未来,福建农林大学财务人将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更高质量的财务治理,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在服务“三农”、建设农业强国的征途上,书写出属于财务人的“光明”篇章。
一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做服务战略的“精算师”。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全面推行全流程绩效管理,构建“花钱必问效”的硬约束机制。未来,财务资源配置将更加聚焦“三农”主战场,建立动态的资源配置模型,打破资金使用的固化格局,确保每一分钱都流向农业强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为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提供坚实的财力后盾。
二是要在“融合”上做文章,做驱动创新的“助推器”。财务治理不能止步于记账核算,必须向决策支持转型。我们将深化业财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特别是要利用好AI客服、无纸化报销等数智化成果,构建即时感知、科学决策的智慧财务体系,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赋能。
三是要在“育人”上出新彩,做立德树人的“大课堂”。我们将继续擦亮“财务预审员”这一金字招牌,将思政教育融入财务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严谨细致的财务工作中,体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通过真实的业务锤炼,培养更多不仅懂农业技术,更懂经济管理、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