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屏山时评:向东渠,一条流淌着革命初心的大渠
2025-11-26 13:15 福建日报新福建

深秋,我与向东渠初次相遇,便被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深深震撼。20世纪70年代初,云霄、东山两县五万多名建设者,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壮志豪情,在闽南的云东大地上点燃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奋斗之火。他们用锄头、扁担与汗水,在崇山峻岭间凿出一条“生命动脉”——向东渠。这条总长85.81公里、灌溉面积超10万亩的人工天河,不仅终结了两县“十年九旱”的苦厄,更成为一座镌刻在大地上的水利丰碑、农业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

今天,当我们重温向东渠的历史,那些滚烫的精神密码依然鲜活如初。

这是一曲为民担当的赤诚颂歌。“水是命根子!”当年百姓的叹息,化作建设者心中的滚烫誓言。他们打破“引水必越山”的常规,创造性地采用“连拱坝”“渡槽飞跨”等技术,硬是将漳江水引上400米高山,让清泉润透每一寸干涸的土地。当清澈的渠水流进龟裂的田畴,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村民捧起甘冽的水,我们读懂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什么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为民情怀。

这是团结奋斗的生动注脚。五万建设者中,有农民、工人、干部、技术员,甚至还有学生和退伍军人。他们住山洞、啃咸菜,肩挑手扛运送80多万立方米土石;党员干部冲在最前,哪里最险哪里就有红旗,哪里最累哪里就有号子。“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接力,是干群共啃“硬骨头”的默契。渠水奔涌的,是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

这是攻坚克难的钢铁意志。没有机械,就用“土法”攻克技术难关;没有经验,就在实践中摸索“过涧渡槽”“悬崖隧洞”的建造法子。寒冬腊月,冰碴子冻住铁镐,就烧热水化冻再干;夏日炎炎,汗水浸透衣背,就挑灯夜战抢工期。最险的“倒虹吸”段,建设者在齐腰深的泥浆里一泡就是十几个小时;塌方危机时,党员突击队用身体筑成“人墙”……所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不过是他们把“拼”字刻进了骨血。

这是守正创新的智慧光芒。不照搬书本,却向老农问计于田埂;不迷信经验,偏在实践中求突破。建设者们把“实事求是”写在渠堤上——根据地形调整渠道坡度,依据土壤改良灌溉方式,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新,正是向东渠历经半世纪仍生机勃勃的密码。半世纪风雨兼程,向东渠的水从未停歇。它灌溉的不仅是农田,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原野。

向东渠,一条流淌着革命初心的大渠。今天,当我们站在渠畔,看清波荡漾,那些关于担当、团结、拼搏、创新的记忆,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光。向东渠,不仅是一条“生命渠”,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初心之书”。它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不过是把“人民至上”刻进骨髓,把奋斗写成日常。向东渠,见证历史,昭示未来。

【作者单位:海峡书局出版社有限公司,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