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这部诞生于闽东实践的著作,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经济大合唱”等生动比喻,系统阐述了贫困地区如何突破思想桎梏、激活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哲理。结合书中思想与自身工作实际,我对如何解决高校学院发展面临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等问题有了更深的体悟。
“弱鸟先飞”,以思想破冰打破发展困局。
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将贫困的闽东比作“弱鸟”,提出“扶贫先扶志”的命题。当前我院学科建设中“老专业固化、新专业边缘化”的困境,本质上也是一种“思想贫困”的投射:对既有路径的依赖、对资源短板的放大、对创新机遇的漠视,使得发展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循环。
如何打破这个困局,“弱鸟先飞”呢?首先要跳出“医科院校非主流学科”的自我设限,以“医疗+AI”“心理+大数据”等新医科发展理念中的多学科融合为突破口,将平台优势转化为特色竞争力。将临床心理和精神卫生学科与区域公共卫生需求结合,打造立足大学城、辐射全省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
其次要激活内生动力,建立“学科建设责任清单”,要求各学系、专业提交年度“资源潜力分析报告”,通过“优势诊断—短板对标—路径设计”三步法,推动从“要资源”到“创资源”的转变。
第三要强化产学研转化的市场意识,设立“学科创新孵化基金”,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项目,基于现有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开发心理健康AI筛查工具、面向家长、老师的心理培训课程等,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飞洋过海”,以制度创新突破资源瓶颈。
针对闽东“硬条件不足”的现实,习近平同志提出“多讲软环境”的治理智慧,强调通过政策创新、文化营造吸引人才与投资。这一思路对我院破解“科研平台薄弱、对外合作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院发展首先还是得依靠人才,但现有平台缺乏竞争力,难“引凤筑巢”,构建“柔性引才”生态就是很好的突破口。可以通过建立“学科合伙人”制度,对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项目制”管理,提供“学术团队+行政助理+资源对接”全链条支持,淡化编制与地域限制。
对存量人才要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可推行“代表作+贡献度”双轨考核,设立“学科交叉创新奖”“社会服务贡献奖”,打破“唯论文”“唯职称”的单一评价体系,鼓励开展合作,协同创新。
还要打造开放协作平台,让科技创新不断有新的力量、新的方向和路径。比如与附属医院、企业共建“心理健康产业联盟”,通过联合攻关、数据共享、成果转化等机制,实现资源互补与利益共赢。
“丰满羽翼”,以系统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分析闽东发展路径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包括长期目标与近期规划、资源开发与产业调整等。这启示我们:学科建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跃升。当前我院存在的“教学科研质量不高”“学科地位边缘化”等问题,正是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与协同推进。
一方面要将专业学科发展、人才队伍构建和平台打造进行系统谋划,可实施“三大攻坚工程”:一是学科重塑工程,聚焦“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领域,整合临床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二是人才强基工程,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营”“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通过“传帮带+项目制”加速人才梯队建设。三是数字赋能工程:建设“心理健康大数据中心”,开发智能诊疗系统、在线教育平台,推动学科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这种系统化的思维还要用在人才培养上,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例如在人工智能课程中嵌入“科技向善”价值讨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鸿鹄之志”,以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
《摆脱贫困》始终贯穿“从严治党”的红线。在学院管理中,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才能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真正激发教职工的内生动力。
一是推行“阳光治理”计划,建立“学院重大决策公示制度”“经费使用透明化平台”,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渠道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二是实施“暖心工程”,组织“新教师宣誓”和“荣休纪念会”等仪式,增强新老教师的集体归属感和幸福感;在绩效分配中对长期扎根一线的教师、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建立“师生诉求直通车”机制,通过定期座谈、匿名问卷等方式及时解决问题。
三是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针对科研经费使用、设备采购等高风险领域,制定标准化流程和动态监督机制,通过“制度+科技”手段防范廉政风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中,这正是《摆脱贫困》给予我们的永恒启示。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