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泉州
标题图
见真心 证“童心”——我市加快推进李贽纪念馆展陈建设工作
2025-11-26 09:21 泉州发布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这位从泉州走出的大思想家,以其绝假还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闻名于世,其思想精髓在当下依然有现实借鉴与指导意义。

张九强 /摄

城与人,向来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在推进李贽纪念馆展陈建设工作时,泉州贯彻的正是以城市“真心”守护并传承李贽“童心”的理念。1125日上午,市委宣传部专门召开李贽纪念馆展陈建设专题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林霜强调,“要用更严谨更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李贽纪念馆的提升工作,每一位参与人员、每一个参与单位,都要真正成为‘李贽迷、李贽通’的信念,认真对待每一次细节、每一处史实,让展陈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权威

这一理念,彰显泉州独特的名人观。泉州始终坚持,这片土地涵养出的历史名人,绝不是拿来“沽名钓誉”的名片、“吸睛揽客”的招牌,而是一个个真实存在并纪念的人,是这座城市历史的鲜活见证、当下的精神宝库和未来的思想源泉。

在会上,泉州文旅集团和展陈执行团队分别介绍了李贽纪念馆展陈方案、文本提升工作情况。整个展陈将遵循“总--总”的逻辑,全面梳理李贽一生的成长脉络、为官功绩、思想理论、著作精髓及古今影响等多个维度内容,形成对李贽其人其事的陈述闭环。与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李贽学术研究会专家等,也从史料收集、展陈设置、场景构筑等维度分享建议。

这是一次极度扣细节的会议,从李贽的相关史实到展陈的具体内容、文物收集等,与会人员或引经据典,或以他乡收集的素材佐证,看似“寸土不让”的争辩,潜藏着还原“真实的李贽”这一初心。

“求真”,成为李贽纪念馆展陈全面升级的核心关键词,即要做到“见真迹、见真谛、见生活这与其“童心说”,完成了思想与现实的梦幻联动。


李贽(资料图片)


见真迹,以证其源。李贽的一生,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并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纪念李贽的城市不在少数。泉州作为李贽的出生地,在其成长脉络及思想体系塑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此次展陈建设工作,泉州面向海内外全面征集李贽的史料、著作、文物等遗存。对于如石碑等不可移动的重要文物,泉州也将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工作要求,进行专业的拓印后,集中在馆内进行展陈。此举的意义,在于让参观者从真迹、真物中,感知李贽思想的深邃,更有力地佐证了李贽与泉州的乡缘纽带与文化联结。

李贽身后留下诸多文集(资料图片 吴拏云 /摄)

真谛,方悟其道。李贽推崇绝假纯真”,其纪念馆同样如此。从展陈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李贽相关史料的系统性整理、提炼,全面概括其一生脉络、文学成就、思想精髓,而这样一份“臻于完美”的文本,都还在持续修缮、更正、增补。为了再现“真实的李贽”,泉州秉承“去伪存真、宁缺毋滥”的责任感,做到每一份史料、每一件展品都经得起学术的辩驳、历史的检阅。同时,李贽纪念馆还将数字技术等融入展陈布置中,并推进李贽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将以更加系统化的动线、更沉浸式的展陈,让人们看到最为真实、最为全面的李贽。

图片

李贽纪念祠里的各色纪念品(图源:福建日报)

见生活,更遇泉州。对历史名人的传承,泉州向来秉承融入当下的理念。通俗来说,就是要有“生活感”,将李贽读书著作的书房乃至厨房、餐厅等生活场景都还原出来,让参观者跨越时空,“亲见”李贽生活、求学、悟道的本真一面。如此,参观者看见的不再是“高悬于天”的先哲,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历史“故友”,更能洞悉李贽为何会形成“童心”“真心”之思。此外,李贽纪念馆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古城生态中,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场景重塑,实现“入馆看李贽,出馆见泉州”的独特体验,邂逅泉州文脉传承、人文荟萃的古城基因。

以城市为名,对历史名人报以敬畏之心、缅怀之情、守护之举,是泉州文脉传承的常态。11月9日,在弘一法师诞辰145周年之际,焕然一新的弘一法师纪念馆开馆,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遗物馆弘一法师晚晴室内生活空间真实还原真迹馆的一幅幅浓缩大师笔力与思想的真迹作品等,见证了“一座城市纪念一个人”的深情。

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历史上那么多名人在这里驻足,他们是过客也是家人,还是永不疲劳、特别精神的‘导游’”。泉州与历史名人之间,是一种相生、相伴、共融、共荣的关系。两者共同写就了海滨邹鲁延续千年的文脉,也在今朝携手走向国际传播的新格局。

图片

李氏家庙(图源:福建日报)

泉州对于李贽的纪念,并未止步于纪念馆。系统性整理李贽的著作、论述等珍贵史料,深入解读其思想精髓与文化内涵,做好李贽思想的现代化阐释等工作,正持续性开展。泉州还将以李贽诞辰500周年(2027年)为重要节点,将李贽故居、李贽纪念馆等串联成线,打造集文化传承、学术研究、思想传播等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学问须时时拈掇,乃时时受用,纵无人讲,亦须去寻人讲。”李贽《焚书·答庄纯夫书》的观点,恰如泉州弘扬名人的初心,在于主动将故事讲好、讲好、讲出去。坐拥众多历史人文富矿,泉州必将抓住国际传播的新趋势、文旅出圈的新优势,在时间的尺度上被传播、在文化的维度上被世界所看见。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