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资讯
标题图
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福州举行:共探AI与教育的未来之路
2025-11-25 09:42 海峡教育报


11月21-23日,以“AI与教育:超越什么?关注什么?”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福州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及校长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在福州一中艺术团演绎的《半山听雨》中拉开帷幕,灵动的旋律勾勒出东方美学的宁静意境;福州小茉莉合唱团以清澈歌声传递成长与理想的期许,为这场科技盛会注入人文温度。开幕式上,国家督学、论坛主办方代表李迅院长向新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郭毅可教授致贺,并寄语论坛“以AI赋能教育,守护童心”。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晓红在欢迎辞中强调,学校正推动“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提出“四个超越、四个关注”框架:超越技术探索,关注应用普及以实现教育平权;超越被动使用,打造多元参与的育人工具;超越工具依赖,培养创造力与个性发展;超越技术中立,嵌入价值观以解“霍金之忧”。他表示,福建将深化教育数字化应用,探索“AI+教育”特色路径。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郭毅可指出,AI颠覆了知识稀缺的传统教育模式,需从“学什么”转向“为何学”“如何用”,实现四大进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统一模式→个性化定制、被动接受→主动探索、机械学习→人性关怀。他举例AI模拟国际关系博弈,强调未来是“人教机、机教人”的共生时代。


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宗凯认为,2025年是智慧教育元年,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本位的蜕变。他提出破解教师“不会用、不愿用、不能用、不敢用”四大困境,需通过培训、课程规划等举措,推动教育范式向“感知控”个性化学习转变。


巴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总监Andreas Schleicher在《AI时代下的学习与测评》中强调,AI既能赋能个性化学习,也可能加剧认知懒惰与不平等。他主张平衡使用闭卷考试夯实基础能力,同时设计开卷任务培养高阶思维,确保教师主导AI工具并参与过程评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学习与创新部主任Sobhi Tawil指出,生成式AI重塑了学习与智能的定义,但需警惕伦理、数据隐私等风险。他呼吁遵循“以人为本”方针,通过AI能力框架服务人类发展。


在“智启未来”圆桌中,郭毅可院士提出培养“快与准”的核心能力,杨宗凯教授强调人机协同素养,石岚秘书长则主张情感共情与终身学习能力。中小学AI应用圆桌中,校长们以“爱”“创造力”“自学能力”为锚点,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动机与目标感。


学生圆桌“听!学生的声音”中,马来西亚学生钟幼琦指出AI依赖源于自主探究需求不足,呼吁调整评估标准;开封学生张祎凡主张以“为学习而学习”心态与AI对话;香港学生谭浩弘建议将AI作为“引导者”,增加思考阻力。


论坛在“AI时代下学习的‘美学’”圆桌中达成共识:教育需归还学生自主权,以兴趣驱动学习;AI应激发深层思考,而非替代创造。香港赛马会万钧毅智书院助理校长张琳强调,教师需成为AI探索的同行者,通过优化交互激发学习兴趣。


此次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支持。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宗凯,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毛杰,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璧亮,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洪尧,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晓红,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执行秘书长石岚,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一级巡视员陈珍,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游昕等领导嘉宾出席论坛。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