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新福建11月24日讯(通讯员:林金连)初冬时节,平和文峰镇南霞村的蜜柚园里正悄然进行一场“生态革命”。村民们正在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按照5公分的标准间距埋放杏鲍菇菌棒,采用“密封式覆土”法保水,随即浇透定根水,最后覆以干稻草护芽。一套娴熟的操作过后,标志着“柚+菇”立体种植模式在这里正式落地。
“杏鲍菇采用仿野生技术,14到15天就能成熟,每包产量1斤多,市场价每斤三块多。”现场指导的农科所技术员介绍,林下阴凉环境为喜湿的菌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空间,而干稻草的覆盖能有效保护刚冒头的杏鲍菇嫩芽。初步估算,这片林下空地有望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新增收入。
“这不仅是多了一份收成,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技术员进一步解释道,“采收后的菇渣作为优质有机肥直接还田,能有效改良土壤酸性,让结出的蜜柚更甜。”这种“仿野生种植-菇渣还田-蜜柚提质”的模式,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与生态循环,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优化了果园生态环境。
正在劳作的村民们对这项新尝试充满期待。“以前柚园就是单纯种柚子,现在下面还能长蘑菇,等于多了一份收入。”一位细心摆放菌棒的村民林大爷笑着说道,手中的动作格外轻柔。南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荣亮表示,“当前重点是保障这1.5亩试验园的试种工作顺利进行。若试种成功,我们将在全村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力争把林下经济打造成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此次杏鲍菇试种是文峰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向立体空间要效益的一次积极探索。通过发展特色林下经济,不仅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也为全镇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