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城市>漳州
标题图
平和:柚香漫溢振兴路 实干担当映初心
2025-11-24 12:38 平和融媒中心

福建日报-新福建11月24日讯(通讯员 罗龙海 罗奇伟)“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像金柚一样又甜又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梅州考察时的殷切祝愿,在柚都平和县引发强烈共鸣。

时下,平和县党员干部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十五五”规划目标,在蜜柚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让这颗“黄金果”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惠及万千农户的“幸福果”。

破局用工瓶颈 科技为产业插上翅膀

金秋时节,平和县74万亩柚园硕果累累,与往年不同的是,一片片苍翠柚园上空,无人机穿梭忙碌,机械臂精准勾住蜜柚袋,沿预设航线平稳升空,越过山间沟壑将果实运至山下货车。这是平和党员干部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最大的柚类生产基地,平和每年蜜柚采摘季需大量人工,传统“棒棒军”挑运模式曾是产业“最初一公里” 的支撑。但近年来,老一代挑工逐渐老去,年轻人鲜少从事这一工种,“用工难”成为果农心头之痛。“经常是果商看中了货、谈好了价,却因找不到挑工错过最佳销售时机。”小溪镇果农陈利生的感慨道出了众多种植户的困境。

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平和党员干部在一线随访,了解群众所想所需后,响应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引入低空经济新模式。文峰镇率先与国翔航空等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党员干部代表农户与企业谈判压价、统一服务标准与价格,打通“村集体—企业—农户”的结算闭环,提升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面对种植大户担心租赁与操作成本高,小农户认为地块小而散“用不上”,也担心费用超出承受范围,倾向“先看别人用、再决定用”等问题。党员干部牵线搭桥,由党支部牵头整合无人机、农机等资源,提供“采收+吊运”一体化服务,降低单户对接成本,逐一打消了农户的顾虑。现如今,平和县已有400多台无人机投入蜜柚吊运,单机每次最多可吊运 160斤,4人操作两台无人机一天即可完成6万斤蜜柚运输,效率较传统人工提高一倍,成本却降低10%左右。

无人机不仅解决了吊运难题,更在植保领域大显身手。党员干部牵头组建技术服务专班,联合蜜柚科技小院推广无人机“飞防”作业,通过高精度遥感定位实现农药精准变量喷洒。小溪镇果农蔡江滨种植400多棵红心蜜柚,以往人工喷洒农药需耗费一天时间,现在无人机20分钟即可完成作业,还能夜间操作,大幅提升作业效率。目前,平和县已拥有7家专业无人机植保服务组织,无人机保有量达63台,累计作业面积超过18.2万亩次,有力推动种植业绿色转型。

深耕绿色发展 转型为生态注入动能

产业发展的同时,过度种植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曾让平和陷入“甜蜜的烦恼”。花山溪作为当地重要水源,一度因化肥过量使用受到影响。平和党员干部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踏石留印”的劲头推进生态转型,打响化肥减量增效攻坚战。

“一面牌就是一份军令状”,党员干部率先亮出“减肥”承诺。全县15个乡镇240个村,1024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党员、干部示范户公示牌”立在田间地头,清晰标注户名、种植亩数及施肥定额。面对群众蜜柚管理的困惑,原平和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农艺师蔡荣生主动靠前服务,做好轻剪轻肥技术指导,并且亲身出境拍摄视频,上网传播蜜柚管理新技术。小溪镇溪州村妇女主任林洋丹带头示范,将自家20亩果园的化肥施用量从每株8斤减至3斤,增施有机肥,成本降低一半,蜜柚品质却显著提升。在党员干部带动下,“以地定产、以产定肥”的科学种植理念深入人心,全县化肥施用量下降31.24%,亩均施肥成本降低28%。

为推动绿色转型走深走实,平和县对接福建省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坂仔镇党员干部化身“果园情报员”“技术推广员”“培训辅导员”,依托全国首个蜜柚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收集种植难题,联合福建农林大学专家研发推广“减肥压酸”技术,将每株年施肥量从16斤减到4斤,甚至2斤,蜜柚产量提升5%,糖度提高超20%。山格镇党员干部加快推进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协调13家生猪养殖场建成智能沼液处理系统,将畜禽粪污发酵成有机肥,通过管网输送到柚园,年可处理沼液4万多吨,替代化肥500多吨。

退果转型是生态保护的关键举措。面对部分柚农“不愿退、不敢退” 的顾虑,党员干部带着账本进村入户,算清 “生态账”“收益账”。山格镇三美村党支部书记林志彬带领村干部率先流转自家果园,打造1050亩退果还耕示范片,推广“水稻 + 四瓜一椒”智慧轮作模式,两季苦瓜亩均收益突破4万元,比种蜜柚更划算。各乡镇因地制宜,霞寨镇引入“稻蛙菜”立体种养模式,崎岭乡引导高海拔地区改种白芽奇兰茶,国强乡打造“花溪梦田”农文旅项目。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退果还耕11302.8亩,退果还林8.49万亩,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党建引领赋能 全链激活发展活力

产业要振兴,党建是引领。平和县组建琯溪蜜柚产业链党委,打破地域、行业、层级界限,将党组织嵌入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构建“党委统筹 + 支部引领 + 党员示范” 三级联动机制,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在种植端,产业链党委推动建立“党政产学研用”六方协同机制,打造“实验室 + 示范基地 + 云课堂”培训体系。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组建“金柚导师团”,常态化开展技术轮训,累计培训果农9600余人次,培育“新农人”960余名。南胜镇干部在随访中发现法华村柑橘类水果产量低迷,得知当地有种植茭白笋的传统,牵头推动退果还耕25亩,邀请农业专家全程指导,让产业发展重焕生机。

在加工端,党员干部聚焦产业链延伸,推动蜜柚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协调集美大学师生团队开展公益技术帮扶,研发蜜柚脱苦技术,引导企业开发果脯、精油、柚茶等40多种产品。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叶林殷的全程对接帮扶下,中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琯柚汁、琯柚茶等产品,成功进驻各大景区、高速服务区及厦门、泉州等地商超,通过多元化渠道布局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平和县引入福建巴威生物科技公司,筛选出高效降解蜜柚废果的优势菌种,年处理废果超1万吨,实现“废果—肥料—果园”的绿色循环。

在销售端,党员干部带头探索电商新模式,拓宽营销渠道。小溪镇厝丘村党支部书记蔡伟河化身“网红村书记”,在柚园里搭建直播间,手持测糖仪现场演示,用朴实的闽南口音介绍蜜柚品质,承诺“坏果包赔、售后无忧”。他每晚直播 4至5小时,平均每天吃两颗柚子做“吃播”,一个多月便帮果农卖出红柚50多万斤。在他带动下,全县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加入助农直播行列,推动“平和琯溪蜜柚”地理标志品牌深入人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此外,党员干部还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打造“花的海洋・香的世界”等文旅活动,开发采摘体验、农耕研学等项目,让柚乡实现“一季卖果到四季进账”的转变。

       经历近40年的发展,平和许多农民脱贫奔小康,全县蜜柚全产业链产值达100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柚类生产基地,从传统人工种植到无人机作业、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全链融合、生态循环,平和蜜柚产业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党员干部的担当与实干。他们传承谷文昌精神,把初心写在田间地头,把使命落在产业一线,在这片土地上深耕细作,努力让百姓的幸福底色更鲜亮。

如今的平和,花山溪清水长流,柚园绿意盎然,乡亲们的日子正如总书记祝愿的那般越来越甜。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平和县党员干部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推动蜜柚产业从“一颗果”到“一条链”再到“一个生态”的跨越式发展,让“党旗红” 持续照亮“柚乡富”的振兴之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