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笔者作为高校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再次研读《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感受蕴含其中的“实事求是谋发展、敢为人先破难题、心系民生求实效”的理念。这既是福建发展的宝贵财富,更为当下信息工程领域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技赋能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以“谋定而后动”的战略思维推动各项事业,从厦门经济特区战略规划到“数字福建”顶层设计,再到“山海协作”区域协同布局,每一项决策都紧扣“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的核心。
在厦门任职时,习近平同志牵头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抽调100余人开展21个专题研究,覆盖自由港政策、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这种“先调研后决策、以战略谋长远”的工作方法,正是信息学科建设的核心准则。当前,信息工程领域技术迭代迅猛,从芯片研发到人工智能应用,从大数据治理到工业互联网搭建,若缺乏系统规划,极易陷入“盲目跟风、重复研究”的困境。
“数字福建”的谋划更彰显战略前瞻性。2000年,习近平同志收到《“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后,仅半个月便作出详细批示,明确“建设数字福建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并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推动构建“131”计划(一个规划、三个工程、一项政策)。从政务信息网到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从信息共享政策到基层信息化试点,形成了“顶层设计-技术落地-制度保障”的完整闭环,这都是信息学科系统发展的鲜活范本。
如果说“战略引领”是定方向,那么“实践突破”就是破难题。书中大量“直面痛点、敢闯敢试”的案例,如科特派制度、菌草技术推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信息化探索,既展现了“从0到1”的创新勇气,也蕴含着“从1到N”的落地智慧。
科特派制度从福建走向全国的历程,是科技落地的典范。比如,科技特派员谢福鑫扎根闽北,不仅教会农民种植葡萄,还研发“葡萄种植智慧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光照数据,帮助农户精准灌溉,亩均增收7000余元;“榛仙”詹夷生则将锥栗种植技术与移动端APP结合,农户通过手机即可查询病虫害防治方法、市场行情。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科特派意义所在——信息工程的价值不仅在于发表高水平论文,更在于将技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菌草技术的推广则体现了技术适配的智慧。习近平同志推动菌草技术从福建走向宁夏、走向世界时,强调“要做自己‘拿手’的,根据不同地区环境调整技术方案”。在信息工程领域,技术落地同样需要因地制宜:笔者所在单位为沿海地区研发“海洋生态监测系统”时,考虑到海水腐蚀性强的特点,专门优化传感器材质;为山区开发“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时,针对网络信号弱的问题,设计“离线数据同步”功能。这种技术适配场景的思路,正是从书中“菌草技术因时因地制宜”的实践中汲取的智慧,让信息科技不再是高冷理论,而是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书本的核心主线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是数字福建中“让群众少跑腿”的政务信息化,还是摆脱贫困中“用科技帮农民增收”的实践,都展现了科技为了人民的根本价值。
数字福建建设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让人民群众分享信息化成果”。比如书中记载,2002 年鼓山古道亮灯工程中,他要求“路灯建设要兼顾安全、美观、节能,还要接入智能监控系统,保障群众登山安全”;福州鼓楼区湖前社区信息化试点中,他实地查看“水电自动抄表系统”,叮嘱“不搞花架子,要让老百姓真正省心”。这些细节时刻提醒我们,信息工程创新必须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让技术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再次读完本书,笔者对信息学科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战略引领是“定盘星”,确保学科发展不偏航;实践突破是“动力源”,让技术创新不悬空;价值升华是“指南针”,让学科建设不迷失。我们一定要以此作为信息工程学院实际工作的根本指引,在战略上紧扣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需求,在实践中聚焦技术落地痛点,在价值上锚定民生福祉,让信息工程技术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加速器,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贡献学科力量。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干部培训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