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映碧水,河湖润民生。2025年,泰宁县锚定“幸福河湖”建设蓝图,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将制度落地、系统治理、全民参与、融合发展贯穿水利工作全过程。如今,丹山碧水间的生态底色愈发厚重,河湖润泽下的民生福祉日益殷实,一曲人水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乐章在闽西北山水间悠扬奏响。
机制强保障,筑牢治水“责任链”
泰宁县始终将河湖长制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统筹、系统推进,构建起“总河长统筹、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的责任体系,确保治水工作层层抓落实,件件有回音。2025年以来,4次河湖长制专题会议先后召开,聚焦河道管护、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现场破解涉河难题6起,实现“每条河道有人管、每个问题有人抓”。推行“河长+政协委员”监督模式,依托省河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发现-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全年累计整治河湖“四乱”问题66起,复核遥感图斑241个,推动河湖管护精准化、精细化、实效化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深化“三水机制”,坚持“晒水、议水、评水”,每月主动公开水质数据接受全民监督,让治水责任不悬空、工作不缺位,铸牢河湖长制制度基础。

治理出硬招,擦亮生态“高颜值”
泰宁县聚焦流域治理核心任务,打出“控源+修复+智管”组合拳,持续厚植生态优势,擦亮绿色名片。源头防控上,实施农田退水治理项目,建设生态拦截沟2340米、生态净化过滤池12座,治理农田退水面积约1260亩,大力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上,有序推进大金湖流域生态修复与绿盈乡村振兴产业开发二期、上清溪及水际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建成河湖缓冲带600米、生态浮岛2000平方米,完成清淤约30000立方米,实施增殖放流鱼苗65万余尾,打造“四季有景”的生态廊道,让河湖岸线成为串珠成链的生态风景线;智慧管护上,整合无人机巡航、高清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推动河湖管护从“人防”向“技防+智防”转变,管护效能大幅提升。如今,全县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水清见鱼、岸绿栖鹭”生态图景成为常态。
全民齐参与,凝聚护河“向心力”
泰宁县坚持“治水为了人民、治水依靠人民”理念,激活社会参与活力,构建“官方河长+民间力量”的多元共治格局。通过选聘热心群众担任民间河长,组建“泰小鲤”志愿护河队、巾帼护河队、党员志愿队等队伍,吸纳600余名志愿者加入,形成覆盖全县的民间护河网络。借势“世界水日”等重要节点,结合校园宣传、社区普法宣传等形式,开展河道保洁及主题宣传活动40余次,发放资料3万余份,让护河治水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守护者”,推动护河治水工作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深度转变,凝聚起人人爱河、事事护河、时时守河的强大合力。

融合促发展,释放幸福“新价值”
泰宁县始终坚持“治水为民、以水兴城、以水富民”理念,推动河湖治理与文旅、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度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泰宁路径。高标准打造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推出“梦境·九龙潭”行浸式夜游项目,举办临水体育赛事,以绿色水景串联成全域旅游精品线。立足优质水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与水产品加工,培育特色酒水、优质饮用水等本土品牌。同时,发展“民宿+”模式,延伸水生态价值链条,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今年8月,成功完成全国首单丹霞地貌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直接转化。泰宁河湖不仅是守护一方的生态屏障,这“一泓清水”更成带动群众增收、推动县域发展的“幸福源泉”。
如今的泰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底色愈发鲜明。未来,泰宁县将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工作举措落地见效,以实干守护碧水清波,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赋能发展的生态河,为泰宁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奋力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