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将两岸文化认同的种子深植于研学实践中
2025-11-21 17:41 福建日报 原创


随着两岸关系持续深化发展与文化融合需求日益增强,以研学为载体,深化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契合,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为平潭两岸教育融合指明了方向。

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已经成为中小学的一项常态实践育人活动。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研学活动缺乏规范引导、研学内容同质化严重、研学形式重游轻学、研学实践文化渗透力不足等问题。平潭综合实验区如何破局,将“国家战略所向、两岸青年所盼、平潭资源所能”紧密结合发挥研学实践育人价值呢?近年来,平潭立足对台区位优势,将研学实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与“两岸融合”的重要抓手,通过顶层设计、模式创新、课程赋能等举措,构建了“双核多链、四线联动两岸共融”的立体化、沉浸式研学体系,将两岸文化认同的种子深植于研学实践之中。

                          image.png


机制先行,保障研学规范可持续发展

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课程目标、时间安排、安全保障等全流程标准。创新“五专”机制,即专班推进、专案实施、专家指导、专课开发、专线研学。面对研学教育碎片化、市场化无序竞争、监管薄弱等问题,创造性地引入国企统筹运营模式,深挖海洋文化、海防历史、岚台交流等特色资源,将大坪村红色营地、竹屿湾影视营地等串联成“双核多链”研学网络,形成“政府引导、国企统筹、全域联动”的生态体系,确保研学活动回归教育本质。2025年上半年,全区开展“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主题研学,覆盖学生16476名,农村学生参与率从2024年同期的9.95%跃升至29.35%,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成效显著。

                          image.png


课程赋能,打造“五育融合”沉浸式课堂

平潭突破传统研学单点模式,构建“全景式学习场域”,通过跨学科整合、多感官体验与五育并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红色研学基地里,麒麟小学学生们通过参观革命旧址、重走一条路、聆听老党员讲述,在历史的回响中厚植家国情怀;“稻田课堂”上,敖东小学的孩子们俯身插秧,《稻香》旋律与非洲鼓声交织共鸣,劳动教育与美育自然相融,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海洋科普实践中,城东小学学子通过植物探秘、海岸地质徒步、“海坛1号”航海实践,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地认知,乡土认同与职业启蒙同步提升。春季研学中,平潭三中融入沙雕艺术、篝火晚会、知识竞答等多元活动,从视觉、触觉、听觉多维度引导学生理解家乡文化,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四线联动,构建两岸融合研学体系

平潭立足对台前沿定位,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构建“四线联动”研学体系,在深化两岸青少年交流中服务国家战略。

文旅融合线上,南岛语族考古基地、壳丘头遗址等历史场馆成为两岸青少年共同探寻文化根脉的生动课堂。通过专业讲解和沉浸式体验,深化“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认知。赛事交流线上两岸青少年棒垒球赛、陆地冰壶等体育赛事与主题研学有机结合。赛事的竞技性与研学的思辨性相互碰撞,使中华文化认知转化为情感归属。创业赋能线上依托福建信息学院等平台,结合平潭对台职业资格采信政策,开展就业训练营、职业体验活动。五届“岚台创翼”大赛累计评选出100个优秀项目,其中台资项目10个,获资助71万元,助力台湾青年扎根发展。社会治理线上,创新“赛事+志愿服务”模式,组织两岸青年参与国际风筝节、赛车赛等赛事运营及社区养老服务。岚台同心社工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研学课程120场,两岸青年在协作中实现思想共鸣。

    研学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两岸融合、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期待两岸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每个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画好研学实践“育人铸魂”的工笔画。

 

                 (作者单位: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第109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