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深入挖掘两岸家书蕴涵的文化价值
2025-11-21 17:43 福建日报新福建 原创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语言文字是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和重要的标志。两岸家书作为“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的有力见证,字里行间浸透着两岸同胞的亲情、爱情、乡情,也镌刻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做好两岸家书的抢救性收集和整理,深挖其中蕴含的多元价值,有助于增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image.png

收集是两岸家书活化利用的前提。近年来传统两岸家书已逐渐走向式微;且几经年月洗礼,其破坏和遗失的风险也加大。两岸家书的征集、保护已刻不容缓,应加大两岸家书的征集保护力度,特别是涉及代表性人物的两岸家书的征集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两岸家书的多元价值。对此,可通过官方和民间两个渠道展开:一方面,由台湾地区寄往大陆的信件,由政府牵头,台盟、台联、工商联等部门负责各自联系对象,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做好两岸家书收集保护工作;由大陆寄往台湾地区的信件,则可加强与岛内同乡会组织、两岸宗亲组织、两岸宫庙等对接、沟通,拓展征集渠道,起到双向保护、双向互动的积极作用。

数字化整理是保护两岸家书的重要方式。如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可借鉴《两岸家书》《太晚来信》等图书和影视资料“初筛—精读—分类”的经验,精选出具有史料价值的书信,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书信原始档案—口述历史访谈—地方志文献”的三维交叉印证机制,以书信内容为原始依据,以当事人或后裔的口述补充历史细节,最后结合地方志记载进行宏观背景验证,最终形成既能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又能全面还原历史语境的立体化的史料考证体系。

两岸家书作为跨越海峡的情感纽带,需要结合社会教育、创新传播、学术研讨等,挖掘其社会、历史、文化、情感等多个层面的价值。

打通线上线下展览渠道。展览是当前两岸家书传播传承的主要渠道。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运用融媒体创新的展示方式,通过实物、文献、图片、影像等资料线下、线上融合展览,全方位呈现两岸家书背后的故事,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推动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等多种展览方式,通过图文、实物、音频、视频、虚拟情景等,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此外,可将展览带到不同的城市、学校、社区等,让更多的两岸同胞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两岸家书的文化价值,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注重新媒体创作和呈现。当前,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已融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尤其对青年群体而言,它们既是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是情感共鸣的载体。两岸家书作为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其真实可触的生活细节、厚重深沉的文化积淀,正需要借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传播形式焕发新生。比如,2024年,两岸制作人联手打造的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在B站播放量达5045万次,引起了青年观众的热烈反响。因此,可针对网络去中心化、短平快的特点,质量并举,以两岸家书为线索,通过采访家书主人及其后人,还原两岸同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也可深入挖掘家书背后的故事,以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另外,还可通过加强文艺创作,将两岸家书通过文学、电影、话剧等呈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两岸家书的情感力量和历史厚重感,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两岸家书是直观反映两岸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可定期召集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其多元价值,为两岸家书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针对两岸家书现存的分散性、单向性特征,两岸科研机构、高校等可组建两岸家书研究基地,开展两岸家书相关的研究项目,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

做好两岸家书的征集和保护,深挖两岸家书的价值,积跬步至千里,累微芒成曙光,能让血脉相连的亲情在交流中深化,让文化同源的纽带在对话中加固,进一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同绘就民族复兴的壮美画卷。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69期中青一班学员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