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校区)开展。展览由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福建省文物局主办,山东大学博物馆、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厦门大学文博管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承办。

一场跨越20万年的文明对话,一次山海之间的精神回响。继厦门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之后,来自三明万寿岩遗址的珍贵文物——97件旧石器时代石制品与动物化石,首次走进山东大学。
黄海之滨、崂山脚下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风景如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山东大学师生代表,厦门大学文博管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安徽、江西、湖南、重庆、广东、广西、海南、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开幕仪式。

万寿岩遗址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被誉为“南方周口店”。自1999年系统发掘以来,遗址揭示了从约20万年至3万年前的多个文化层,发现了人工铺石地面、排水设施、石制品组合与丰富的动物化石,完整展现了华南地区古人类的生存智慧与环境适应。2000年,万寿岩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被评为“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本次精选的97件文物,涵盖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石锤、石核、刮削器与尖状器展现古人类的制石技艺;犀牛、东方剑齿象、大熊猫等化石重现远古生态。而锐棱砸击法制成的石片、精巧的双直刃砍砸器,以及骨角器与人工打击骨片,见证了古人类在技术创新与资源利用上的创造力。
从闽山到齐海的文明回响,本次展览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象征着南北旧石器文化的学术对话。南方山洞与北方海岸的时空连接,让观众在青岛的风与光之间,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共振。
展览现场还设有以万寿岩文化为灵感的精美文创产品展销区,让历史的温度延续于指尖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