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一线观察:偶尔“掉线”,在手机之外体味那些真实相处
2025-11-21 13:19 福建日报 原创

  数字技术在改变沟通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关系”的理解。在大学校园里,宿舍室友、同班同学、社团伙伴、线上朋友……每个角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语气和关系。在非面对面的网络社交中,谁先结束对话、谁先点赞、谁少回一句,都可能成为被放大的信号。大学生在维持“热络”的同时,难免会产生倦怠与疲惫。疲惫的另一面,是对真实连接的渴望。

image.png

  当下,我们享受着消息能瞬息千里的便利,却难以摆脱那种明知被信息淹没,却仍害怕离线片刻的焦虑。微信群里的消息即便与自己无关,也总让人生怕错过,只能机械地不断刷着;社团的讨论也因即时通信而永无止境,常常持续到深夜;“秒回”是准则,表情包是学问,就连存图也要因人而异,分套使用。伴随互联网发展长大的大学生常有一种感受:技术越发达,人与人的关系却似乎越疏离。

  过度在线的社交模式,成了一个新的“沟通”泥潭。大学校园里,每个学生几乎都加入了几十个群聊:班级群、社团群、志愿者群、小组作业群、宿舍群……手机像一台随时会响的警报器,令人一刻也不敢离手。大学生普遍陷入了“回复焦虑”,怕第一个回被当作出头鸟,又怕最后一个回会被批不积极。需要精心维护的关系越来越多,照顾手机里每个人的情绪更是让人劳心费神。不知何时起,线上交流成了一种沉重的社交负担。

  更令人担忧的是,数字社交正在侵蚀着真实世界里的人际连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并依赖于躲在屏幕后交流和表达,却在真实相处时不知所措。有些人在线上亲密无间,线下见面时却不知从何说起。他们精心策划朋友圈的每一张图片,经营自己的网络人设,却羞于发表真诚的心里话,甚至可能被嘲笑为尴尬。精致成了必需品,真诚变得举步维艰。线上交流过滤了面对面时生动的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只剩下冰冷的文字,语言严重降级。一个未加任何表情的“收到”可能被解读为冷淡;一串“哈”字,因数量的不同被理解为代表不同的态度;“宝宝”“亲爱的”,亲昵的称呼成了线上一种惯用的客套方式。虽然有时自己都觉得浮夸,却不得不遵守这样的社交规则。

  与其时刻绷紧了弦,应付那些无穷无尽的消息,不妨偶尔“掉线”,去体味那些真实的相处。放下手机,和朋友们约个晚餐,去享受一场无干扰的交谈,从天文地理聊到今日趣事,感受彼此眼神的交汇、语气的欢欣、灵魂的共鸣。因为再精美、再准确的表情包,也比不上见面时那个无比生动的笑容。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