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鸬鹚飞过厦门上空。(厦门日报拍客 装仙 摄)
“快看,湖面上那片‘黑云’——是鸬鹚!”近日,近百只普通鸬鹚掠过园博苑生态岛,拉开厦门2025年冬候鸟迁徙大幕。接下来4个月,将有上万只鸬鹚陆续“入住”筼筜湖、五缘湾、杏林湾、马銮湾等地。
专业人士预计,下月开始,大批冬候鸟也将陆续登“鹭”,上演年度“候鸟盛会”。市观鸟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厦门是一处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栖息地。在厦观测到的鸟类大约70%是候鸟,且以冬候鸟居多。
这些冬候鸟为何爱来厦门?又为何有大量鸟儿选择在厦“歇脚”?市观鸟协会副会长陈浩向读者细说缘由。
来厦的鸟儿分两种
来厦中转
歇脚补给后继续“赶路”
代表:白腰杓鹬、黑腹滨鹬、红颈滨鹬、黄嘴白鹭、灰斑鸻等
在来厦浩浩荡荡的冬候鸟大军中,可以分为“两股势力”——一种是在厦门休息过境的候鸟,另一种为在厦门越冬的候鸟。
其中,过境的冬候鸟在厦补给后,一般停留几天至几周,短暂歇脚补给后,继续“赶路”。它们既不在厦门越冬,也不在厦门繁殖。这类过境鸟的数量非常庞大,以滨海湿地鸟类为主,堪称冬候鸟“主力军”。它们常“快闪”厦门,出现在海边滩涂中觅食,以贝类和沙虫为主要食物,常见的主要有白腰杓鹬、黑腹滨鹬、红颈滨鹬、黄嘴白鹭、灰斑鸻、金斑鸻等。
短耳鸮(厦门日报拍客 装仙 摄)
在厦越冬
“留宿”数月繁衍下一代
代表:鸬鹚、苍鹭、黑嘴鸥、短耳鸮、东方白鹳、棉凫、小青脚鹬等
而将厦门作为越冬地的鸟,除了鸬鹚,还有苍鹭、黑嘴鸥、短耳鸮等。它们将数月“留宿”厦门,个别还会在厦门繁衍下一代。以鸬鹚为例,它们秋冬来厦后,在咸淡水交界处的园博苑水域生活,越冬到次年春天后,头部和颈部会生长出白色丝状羽的繁殖羽。此后,它们将离厦北迁。作为冬候鸟中的“标杆性”鸟种,北红尾鸲(qú)也是厦门常客。
这几年,东方白鹳、棉凫等冬候鸟“稀客”也来厦了。一些原本为过境鸟的候鸟,也逐渐加入了在厦越冬的队伍,如小青脚鹬。
东亚石䳭(jí) (厦门日报拍客 装仙 摄)
爱厦的理由有不少
环境宜居
数据显示,每年9月至次年4月,数十万只候鸟将沿海岸线南下。可以说,厦门是一处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栖息地。
为什么厦门的候鸟种类多、数量大?陈浩表示,从地理位置来看,厦门地处东南沿海,正好位于一条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上,即“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通道”的中段。不过,不同鸟儿具体的迁徙路线和栖息地各不相同——有的沿海岸线一路南下,有的从内地向海滨而来,有的在厦门、金门等海岛之间“横跳”。
从气候来看,厦门冬季平均气温在15℃上下,湿地、岛屿连绵,水域环境好,因此气候适宜、食物充足,成为它们补能、歇脚甚至越冬的好选择。例如,“大胃王”鸬鹚每天潜水上百次,捕鱼1-1.5公斤,最爱吃罗非鱼,也吃鲤鱼、鲢鱼等。它们还是“直肠子”,大量排泄物把栖息的树都染成了白色。
建“桩”护鸟
多年来,厦门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一系列爱鸟举措,改善鸟类生境,减轻人类活动干扰,兼顾冬候鸟的食物与安全。
●修复栖息地:过去几年,厦门修复红树林,清除互花米草等不利影响,种植红树林和木麻黄、海滨木槿等植物,扩大滩涂面积,为鸻鹬类提供栖息环境、扩大觅食滩涂;
●建设“停鸟桩”:园博苑、筼筜湖新增300根停鸟桩,方便鸟类休憩捕食,减少鸟类与电线的碰撞;
●升级救护站:今年9月底,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在天竺山揭牌,具备候鸟救治、康复、放飞等功能。
在枝头张望的北红尾鸲。(资料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点击
厦门鸟种记录达458种
目前,厦门鸟种记录已达458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共有14种:黑鹳、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卷羽鹈鹕、秃鹫、白肩雕、白腹海雕、勺嘴鹬、小青脚鹬、黑嘴鸥、遗鸥、黄胸鹀、白鹤。
去哪观鸟 请看推荐:
岛内:虎头山公园、狐尾山公园、五缘湾、厦门园林植物园、筼筜湖观鸟长廊及导流堤、东山水库等。
岛外:园博苑杏林湾、天竺山、马銮湾、集美双溪湿地公园等。
遵循“六不” 科学观鸟
市观鸟协会建议市民遵循以下“六不”原则:
●不靠近:与鸟类保持30米以上距离,使用300毫米以上长焦镜头拍摄,勿开闪光灯;
●不聚集:建议单点观鸟人数小于10 人,避免给鸟类带来惊吓;
●不投喂:人为干预进食可能影响鸟类换羽、繁殖时间;
●不播放诱鸟音:播放诱鸟音可能干扰鸟类自然行为;
●不使用无人机:鸟儿如与无人机在空中相遇,可能有严重后果;
●不穿鲜艳衣服:尽量选择黑、灰、迷彩色,降低鸟类警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