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面彩绘墙刷屏福州人的朋友圈——宋朝僧人设亭施茶、明清工匠叮当打铁、20世纪90年代商铺林立、地铁穿行现代街区……14幅画作串联起千年时光,既有老福州的烟火气,又有年轻人爱打卡的潮流感。这处位于福州市台江区茶亭粉干巷的“网红地标”,是由台江区茶亭街道阳光社区联动 “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福建青年创业优秀代表林小燕,携手高佳莹等大学生设计团队耗时大半年打造的作品,让市民走路就能“读历史”,打卡就能“懂榕城”。
林小燕(右一)和大学生团队一起探讨壁画设计方案
千年茶亭不简单
从僧人施茶到商贸旺地
茶亭的故事,得从宋朝的一杯热茶说起。“那时候从南台往返福州城,一路全是田野池塘,行人无处休息。”设计师高佳莹介绍,一位好心僧人在南门外搭了座凉亭,免费给路人休息施茶,就这么一个乐善好施的举动,让“茶亭”这个名字传了上千年,成了福州人的温暖记忆。
明朝就建了雕梁画栋的茶亭庵,大门石柱上“养浩然之气配义与道”的对联流传至今,清朝后茶亭彻底热闹起来,更慢慢变成了手工业一条街。“打铁的,做头梳的,制雨伞的,造乐器的,五行八作沿街都是,老天华乐器、杨常利伞坊当年都非常有名。”家住粉干巷的王依伯指着彩绘里的工坊场景,忍不住回忆,“我爷爷就说过,以前买剪刀、雨伞,都要特意来茶亭街。”
茶亭庵壁画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藏着“中华传统乐器活化石”十番音乐。相传清乾隆年间就有了,大钹、小钱、逗管、椰胡等十种乐器合奏,曲调一响,街坊邻居都爱围过来听。而清朝的茶亭,更是赶考举子的必经之路,“福德桥边祖庙前,六柱桥、洗马桥、九仙铺,一派做头梳”的平话场景,被画师们还原在墙上。
茶亭十番音乐壁画
时光流转,茶亭的繁华从未落幕。上世纪90年代,老街市变身商业街,“车辆来来往往,商铺一家挨一家,买东西非常方便。”老居民林阿姨看着画里的旧场景,眼神发亮。2006年改造后,茶亭建起商贸中心,2016年地铁1号线贯穿设站,“地铁一开,来逛街的人更多了,茶亭那时候是福州数一数二热闹的地方”。
近一年磨一剑
古籍里找灵感 老居民当“顾问”
彩绘墙的背后,也藏着设计师团队的较真与巧思。“从头到尾花了快一年,光查资料、打草稿就耗了大半时间。”林小燕说,创作最难的是无图可依,宋元明清的很多场景只有文字记载。“比如六柱桥,创作初期,有人说木桥有人说石桥,这让我们起初设计时很头疼。”为此,团队翻遍《闽都记》《台江文史》等古籍,又反复走访老居民,最终根据“六柱脚”的命名和考证,确定是木桥结构,“就想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不能瞎画”。
颇具烟火气的彩绘墙
为了让画面有烟火气,设计师们成了巷子里的常客。他们走访粉干巷老住户,记下特香包铺、福德鱼丸的老故事;通过社区“易说事”平台和座谈会,收集大家的设计想法。“画90年代商业街时,没有高清图,店铺位置也记不清了。”林小燕说,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全福州收集图片,并召集老茶亭的福州人,提供了非常多老照片给团队,不少老居民主动找上门提供意见和建议,终于一起把当年的繁华场景拼了出来。
对于没有明确记载但符合时代背景的场景,团队也做了合理创作。清朝举子进京赶考的画面,就是这么来的:“茶亭是交通要道,肯定有不少举子经过,虽然没文献明确记录,但老辈人都听过这类故事,画出来大家都觉得‘有那味儿’。”社区负责人说。
如今漫步粉干巷,一面墙就能看完茶亭千年变迁。“社区把我们的回忆画活了,现在走在巷子里就像读老福州的故事书。”王依伯的话,道出了很多老福州的心声。不管是寻根的老住户,还是打卡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茶亭记忆”,在市井烟火中读懂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