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所谓“冰箱式干部”,是网络舆论对少数态度冷漠、推诿塞责、不担当不作为干部的比喻——他们像常年设定在低温模式的冰箱,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冷藏”搁置,把该办的民生实事“冷冻”拖延,既缺乏服务群众的温度,也缺失履职尽责的热情,动辄以“不清楚”“没办法”“按规定来”等话术敷衍应对。

现实中,这类失职现象的确存在。有的干部因理想信念不牢、担当精神不足而“躺平”;有的因价值观扭曲而“摆烂”;也有的因能力不足,面对复杂问题束手无策。其结果是群众诉求被漠视、政策执行“空转”、发展机遇被贻误。对这类干部,必须依规问责,也需加强教育引导。
但我们也要警惕,网络传播容易将个别问题普遍化、复杂问题标签化。少数人的失职,不应遮蔽大多数基层干部的坚守与奉献。简单贴标签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还可能挫伤干部积极性,加剧“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焦虑情绪。
基层工作往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干部既要落实产业、环保、综治等多重任务,又要直面群众的急难愁盼,常常面临权责不对等、资源不足的困境。有的乡镇干部一人对接多个部门,白天迎检、晚上填表,超负荷运转消磨了工作热情;有的虽怀揣为民办事的初心,却因权限不足、资源匮乏,最终“有心无力”,被迫“降温”。
即便如此,广大基层干部中也不乏满怀热忱的坚守者——他们是凌晨四点半的“孤独演奏家”,天未亮就巡堤查险、走访田头;是政策落地的终端枢纽,把专业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家常话语,推动医保、养老等惠民政策精准送达;是急难险重任务中的“逆行者”,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筑牢防线……
若将少数干部的不作为,盲目扩大为整个群体的“通病”,不仅会加深干群隔阂,更会模糊问题焦点,掩盖考核机制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容错激励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动辄贴上“冰箱式”标签,还可能让原本想干事的干部因担心失误而选择“躺平自保”,从而加剧治理困境。
破解基层治理的“低温”现象,关键在于多措并举、系统施治,而非简单批判。要真正为基层减负,清理重复考核、无效报表,把干部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走近群众、投入实干;要推动权责匹配,赋予基层更多资源与权限,使其“有权办事、有力成事”;更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完善科学激励体系,为敢于担当、踏实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实干者得认可、有为者有舞台。
唯有如此,才能让广大基层干部放下包袱,点燃热情,以实干赢得信任,用担当温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