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18日讯(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林惠卿 林杜鸿 文/图 )梁岳巍巍,鹿水悠悠。深秋时节,一场以“燕归金漳浦 筑梦新征程”为主题的盛会——漳浦县第二届浦商大会暨“企业家日”隆重举行。
60个签约项目、265.6亿元总投资、12.5亿元合作意向……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连同会场内外涌动着的信心与期待,共同诠释着“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慕义而来”的深刻内涵。深入解读这一现象,我们得以解码一部蕴含深刻启示的县域高质量发展实践样本。

启示一:优化的营商环境是最核心的“引力场”
“漳浦老板”的归来,绝非偶然的乡情召唤,其背后是漳浦县持续深耕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所释放出的强大磁吸效应。近年来,漳浦县跻身全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连续两年入选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并跃居首位,这份成绩单本身就是投资环境最硬核的“说明书”。
真正的“引力”远不止于宏观数据。它体现在“百名干部挂百企”的精准滴灌中,体现在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举行的“企业接待日”里,更体现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增设专窗、成功化解181项历史遗留问题的担当作为中。县委书记陈爱棋承诺“让企业家永远‘当主角,站C位,做英雄’”,这不仅是响亮的口号,更是务实的行动。从“荔枝购销保卫战”中企业挺身而出、化解果农滞销困境的感人案例,到“四下基层、三进三访”收集解决万余件问题的扎实作风,漳浦用实际行动证明:政府服务的“加法”,正在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这正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生动体现。

启示二:“发展共同体”理念是最牢固的“黏合剂”
浦商大会的成功,其深层意义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招商引资”的单一维度,升华为一种“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与强化。这本质上是“亲清统一”新型政商关系在县域层面的创新实践。
政府角色实现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再到“合伙人”的深刻转变。他们聚焦精细化工、纸制品、再生能源三大产业链“聚链成群”,高标准规划万亩级食品产业园,推动“三网联通”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搭建更广阔、更坚实的舞台。正如致辞中所指出的,“企业好、漳浦才会好;漳浦好、企业会更好”,这句朴素话语揭示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与市场主体之间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这种共同体的最终落脚点,是全体人民的福祉——从持续提升的“群众幸福指数”到带动全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发展的成果正惠及于民。
启示三:清晰的产业蓝图是最明亮的“导航仪”
“良禽”择的不仅是温馨的“暖木”,更是能筑就未来之巢的“强枝”。漳浦能够吸引资本与人才回归,关键在于它描绘了一张清晰可见、前景可期的产业蓝图。
当地坚持“三梳理一融入”工作思路,明确将资源与精力聚焦于具有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的领域。三大省级重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为回归浦商提供了明确的投资方向;高标准谋划建设总面积超万亩的食品产业园,则是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举措。从石榴填鸭、佛昙河鲀到动漫玩偶,特色产品的展示不仅体现了产业的多元化,更彰显了漳浦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增长点的智慧。这种基于科学规划和产业洞察的确定性,在充满变数的经济环境中,构成了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启示四:弘扬企业家精神是最持久的“动力源”
设立“企业家日”,其象征意义和实际效用同样重要。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企业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企业家精神是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漳浦县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安排,旨在“让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这实质上是在培育一种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鼓励企业家“矢志创新、勇敢追梦”,提升企业“含金量”“含新量”,打造“百年老店”,这是对企业家精神中最宝贵的创新、执着、担当品质的呼唤与激励。当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里深深烙下对企业家精神的尊崇,它所激发的将不仅仅是现有企业的归属感,更是未来无数创业火种的萌发。
当前,正值“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开局起步的关键阶段,也是漳浦冲刺“奋进千亿、争创百强”目标的重要节点。漳浦的探索,以其深刻的启示,为更多县域如何激发内生动力、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的实践表明,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落脚点,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营商环境的优化、产业的升级、企业的繁荣,最终要转化为百姓就业的稳定、收入的增长和获得感的提升,这才是“共赢”最深厚的底色。当越来越多的“漳浦”崭露头角,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必将更加牢固,其前景必将更加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