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11月17日讯(通讯员 吴明雪 卢国义)在漳州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坐落着一座古朴厚重的百年祠堂——报本堂(亦称吴凤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这座古祠虽历经风雨,仍气韵悠远,不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珍贵遗存,更是连接两岸吴氏宗亲血脉亲情的重要纽带。
报本堂的千年底蕴,深深植根于吴氏家族的迁徙征程与发展传承之中。据清乾隆二十三年编修的《壶嗣吴氏族谱》记载,吴氏一族的源头可追溯至唐末:先祖吴祭,字奉先,籍贯河南光州固始,是吴氏始祖泰伯公的第六十二世孙。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他与王审知一同统兵入闽,成为吴氏入闽后的开基始祖。此后,先祖们辗转迁徙,在莆田、漳州、漳浦、诏安、云霄、平和等地留下族裔足迹,逐步繁衍壮大。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泰伯公第八十世孙吴文应公迁徙至壶嗣,在此落地生根,成为壶嗣吴氏的肇基之祖,亦是报本堂的始祖。家族以“耕读传家、报本思源”为立族家训,砥砺前行;宋元明清数百年间,始终秉持“敦叙家风”,教化族人,贤才辈出,名垂乡邦。
祠堂占地约12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沿用闽南“三进两廊”的经典布局。门厅庄重、前厅开阔、正堂肃穆,两侧厢房对称分布。前方半月池聚水藏气,后方翠屏山作为天然屏障,完美契合闽南“背山面水”的居住理念与传统风水智慧。
步入祠内,处处可见匠心与传承。正堂高悬“报本堂”匾额,笔力雄健,是吴氏家族“不忘根本”的精神象征。梁枋间的木雕、石雕工艺精湛,花鸟鱼虫、历史典故跃然其上,既展现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也暗含“忠孝勤俭”的家风信条。祠内珍藏的《壶嗣吴氏族谱》,详细记载了历代族人的繁衍脉络,其中明清时期部分宗亲渡海赴台的记录,成为两岸吴氏同根同源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台湾宗亲积极捐资参与报本堂修缮及文化设施建设。当看到祠堂的飞檐形制、梁柱结构乃至祭祀仪轨,均与台湾吴氏宗祠如出一辙,宗亲们无不感慨:“这是刻在血脉里的联结。”
站在报本堂的庭院中,抚过斑驳的木柱与温润的石阶,仿佛能听见两岸宗亲跨越时空的呼唤。从唐末先祖拓荒定居,到明清族人渡台拓殖,再到如今的频繁互动,报本堂如同一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家族的成长轨迹,也印证着两岸割不断的根脉情缘。正如吴氏族训所言:“思源不忘本,两岸一家亲。”报本堂的故事,正是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承的生动缩影。
如今,报本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贤达企业与宗亲文化的共同推动下,报本堂闽台贸易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秉承“诗礼传家、诚信立业”的宗旨,依托两岸吴氏宗亲的深厚渊源,整合闽台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与手工艺品贸易,搭建产销桥梁,助力“大溪乡韵”走进台湾市场。这一举措,标志着两岸宗亲交流从传统的寻根谒祖、捐资公益,迈向共同兴业、共谋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以情促融、以经促统”的基层实践。
壶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进友表示:“‘报本’既是对先祖的感恩,更是对两岸亲情的守护。我们要让报本堂成为传承家风、凝聚宗亲的精神家园。”报本堂的故事,仍将继续书写两岸根亲交流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