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山南路》 杨怡玲 摄
以镜头为笔,绘城脉新生。10月25日,“鲤的故事鲤的城”——城南影像记忆活动在泉州市鲤城区临江街道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多地的数十位摄影人用citywalk的方式走进泉州城南的街巷人家,记录下他们眼中的泉州城南。
城南片区,是泉州这座“世遗”古城最有味道、最有故事的地方。《泉州府志》曾记载“一城之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藩琛贡,皆于是乎集。”
如果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那么城南就是“泉州的码头”,这里集中了所有“海上丝绸之路”的通商贸易遗迹,其中又以有“金青龙、银聚宝”之称的青龙巷、聚宝街最为集中。
在青龙巷和聚宝街之间,有一条横贯东西的河道直通海河交汇的富美码头。当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正是通过这条便捷的河道,装卸货物,进出泉州城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开放包容的政策支持,造就了城南片区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空前繁荣。以致形成了“华蕃杂居”,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这片1.7平方公里左右的片区曾是泉州经济、文化的首善区城,文化遗产密集丰富,海洋文化特色鲜明:“一河三街”的生态布局,传统街巷格局风貌完整,外部交通条件便利,人文生态良好,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现有各级文保单位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天后宫、德济门遗址),省级文保单位3处(李贽故居、富美宫、顺济桥遗址),市级文保单位3处(宝海庵、奉督托两院示禁碑、车桥头修复水利碑),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1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曾经的繁华已沉入岁月的烟波。如今相对静谧的城南片区,那隐藏在巷陌之中的点点遗迹,那别有韵味的闽南传统古厝,中西合璧的精美洋楼以及那温馨而独特的人间烟火味,一如她曾演绎过的许多动人故事,仍在默默地散发着迷人的香味。
《闽南古厝》姜克红 摄
《李贽故居》张村城 摄
《聚宝街》崔波 摄
《她在花丛中》辛丽霞 摄
《暮色下的天后宫和德济门》彭燕珍 摄
《楼上楼下》张永定 摄
《行摄城南》张永定 摄
《巷遇城南——横巷》 陈英杰 摄
《时光记忆》郑银杰 摄
《请茶》颜财斌 摄
《城南回忆 锡雍楼》 周志鸿
《走进镜子》郑晓东 摄
《黄雪珍民宅》刘春林 摄